字好书
晓发黄池过宁国

《晓发黄池过宁国》

时间: 2025-07-27 23:42:20

诗句

簇簇人烟两岸分,暂时挂搭此行程。

一筇风月无拘束,又复挑诗到宛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3:42:20

原文展示

簇簇人烟两岸分,
暂时挂搭此行程。
一筇风月无拘束,
又复挑诗到宛城。

白话文翻译

两岸人烟密集,分隔开来,
我暂时停留于此,继续我的旅程。
手中一根竹杖,伴着风月,无拘无束,
不由自主地又到宛城吟诗作赋。

注释

  • 簇簇人烟:形容人家聚集,众多的人烟。
  • 挂搭:停留、暂时停下。
  • :竹杖,古人出行常用的工具。
  • 风月:指自然风光和明月,常用来形容诗意的景象。
  • 宛城:古地名,可能指代某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山水风光和人文情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次旅行中所作,诗人途经宁国,见景生情,抒发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在流动的旅途中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黄池附近的宁国所经历的短暂停留,以及他在此期间的心情与思绪。首句“簇簇人烟两岸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河岸两边人家密集的景象,仿佛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气息。接下来的“暂时挂搭此行程”,则表现了诗人对旅行生活的随性与洒脱,似乎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享受风景与心情的自由。

“一筇风月无拘束”更是将这种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手中的竹杖不仅是旅行的工具,更象征着心灵的自由。最后一句“又复挑诗到宛城”,既是诗人对文化与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暗示了他对宛城的向往,表现了他在旅行中不断创作的热情。

整首诗塑造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诗人在自然与生活的交融中,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流露出一种淡然与从容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簇簇人烟两岸分:描绘了河岸两旁人家聚集的热闹景象,表现出生活的生机。
  2. 暂时挂搭此行程:表达了诗人暂时停留的状态,体现出一种随意的旅行态度。
  3. 一筇风月无拘束:竹杖成为诗人自由的象征,暗示诗人在自然美景中随意游荡。
  4. 又复挑诗到宛城:表明诗人对文化的追求,暗示他在旅行中不断创作,流露出对宛城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月”比喻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意的氛围。
  • 对仗:两岸人烟与手中竹杖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行中的自由感受,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文化追求的执着,展现了一种洒脱而又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烟:象征着生活的气息,生动而真实。
  • 风月:寓意自然的美好与诗意,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追求。
  • 宛城:作为文化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艺术和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簇簇人烟”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旅行的孤独
    • B. 人家的聚集
    • C. 自然的美丽
  2. “一筇风月无拘束”中,“筇”指的是什么?
    • A. 书本
    • B. 竹杖
    • C. 诗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赤壁赋》: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
  • 《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题陈氏尚遐亭 次韵尚书兄同游青原 将到金陵投宿乌江寺 水调歌头(八月十五夜集长乐堂月大明常岁所无众客皆欢。戏用伯恭韵作) 再用硕夫韵 其二 石门寺前溪上有亭余榜以通幽陈丞有诗次韵三 夏日小集池上韵明甫之作 池亭待月 其一 同坐客赋席牡丹酴醿海棠三首 题赵干江行初雪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寸字旁的字 乐极哀生 包含热的成语 鹿字旁的字 三框儿的字 毛举细故 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立字旁的字 彪炳千古 足上首下 鱼贯而出 曝背 涅而不渝 包含宪的词语有哪些 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波脚 卿署 玄字旁的字 惠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