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胡公疏送屿师移居宝光寺

《和胡公疏送屿师移居宝光寺》

时间: 2025-04-27 14:52:56

诗句

宋日天王寺,梁时太子园。

地犹随世变,物岂与人存。

欲问移居意,还应避俗喧。

相期唯有月,夜夜在高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2:56

原文展示:

和胡公疏送屿师移居宝光寺
梅尧臣 〔宋代〕

宋日天王寺,梁时太子园。
地犹随世变,物岂与人存。
欲问移居意,还应避俗喧。
相期唯有月,夜夜在高原。


白话文翻译:

在宋朝的天王寺,原是梁朝太子的园林。
大地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事物又怎能与人同存呢?
如果想询问你迁居的原因,想必是为了避开世俗的喧嚣。
我们约定的只有明月,每晚都在高原上相伴。


注释:

字词注释

  • 宋日:指宋朝的日子。
  • 天王寺:寺庙的名称,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寺院。
  • 梁时:指的是梁朝时期。
  • 太子园:太子所居住的园林。
  • 随世变:随着社会的变化。
  • 物岂与人存:事物怎能与人长存。
  • 俗喧:世俗的喧闹。
  • 相期:约定。

典故解析

  • 天王寺太子园:提及历史上的寺庙和园林,反映历史的变迁。
  • 诗中提到的“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清静和纯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梦溪,宋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梅尧臣的朋友屿师迁居宝光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以及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以历史的时间节点作引,提及天王寺与太子园的变迁,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变化。梅尧臣通过“地犹随世变,物岂与人存”来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这种思考引发了他对友人的关心,询问移居的原因,推测对方或许是在避开喧嚣的世俗生活。最后以“相期唯有月”收尾,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灵相通的寄托与向往。

诗中意象丰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示出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月亮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物,更象征着诗人对友谊的期待与坚定。整首诗在简洁的语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宋日天王寺,梁时太子园:通过历史的背景设置,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2. 地犹随世变,物岂与人存:感慨大地与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3. 欲问移居意,还应避俗喧:在询问友人迁居的原因时,推测其可能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喧嚣。
  4. 相期唯有月,夜夜在高原:以月亮为约定,象征着纯洁的友情与不变的陪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 象征:月亮象征着永恒的友谊与宁静的生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与对高洁友谊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清静与友谊。
  • 高原:象征着高远与宁静的境地。
  • 天王寺太子园: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王寺”是哪个朝代的寺庙? A. 唐朝
    B. 宋朝
    C. 梁朝
    D. 明朝

  2. 诗中提到的“月”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财富
    C. 权力
    D. 知识

  3. 诗人对友人的迁居原因的推测是什么? A. 寻求名利
    B. 逃避世俗喧嚣
    C. 寻找快乐
    D. 追求学问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的《和胡公疏送屿师移居宝光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但梅尧臣更强调对世俗的逃避,而王维则展现出一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其二 平山堂用东坡韵 赠谈命者赵生自号千两金 元夕 春雨 次韵费司法 其三 次韵方教采芹亭 其七 湖上醉题 次韵程弟 其八 此君室 七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巴的词语有哪些 辛字旁的字 预知子 推燥居湿 爻字旁的字 竹清松瘦 朗朗上口 孤愚 成年古代 查勤 丶字旁的字 碱气 包含青的词语有哪些 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面字旁的字 文过饰非 抢亲 旡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