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2:56
和胡公疏送屿师移居宝光寺
梅尧臣 〔宋代〕
宋日天王寺,梁时太子园。
地犹随世变,物岂与人存。
欲问移居意,还应避俗喧。
相期唯有月,夜夜在高原。
在宋朝的天王寺,原是梁朝太子的园林。
大地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事物又怎能与人同存呢?
如果想询问你迁居的原因,想必是为了避开世俗的喧嚣。
我们约定的只有明月,每晚都在高原上相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梦溪,宋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梅尧臣的朋友屿师迁居宝光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以及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与向往。
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以历史的时间节点作引,提及天王寺与太子园的变迁,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变化。梅尧臣通过“地犹随世变,物岂与人存”来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这种思考引发了他对友人的关心,询问移居的原因,推测对方或许是在避开喧嚣的世俗生活。最后以“相期唯有月”收尾,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灵相通的寄托与向往。
诗中意象丰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示出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月亮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物,更象征着诗人对友谊的期待与坚定。整首诗在简洁的语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与对高洁友谊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天王寺”是哪个朝代的寺庙?
A. 唐朝
B. 宋朝
C. 梁朝
D. 明朝
诗中提到的“月”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财富
C. 权力
D. 知识
诗人对友人的迁居原因的推测是什么?
A. 寻求名利
B. 逃避世俗喧嚣
C. 寻找快乐
D. 追求学问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的《和胡公疏送屿师移居宝光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但梅尧臣更强调对世俗的逃避,而王维则展现出一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