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9:49
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
所历几何时,倏去二十秋。
今复振霜屦,还山远莫留。
我咏阮公诗,物靡必沈浮。
谁云西海鱼,夜飞东海头。
世人嗟识昧,岂是滞林丘。
第一次在洛阳的街头相遇,再次在南徐州重逢。
这段时间究竟经历了多少,转眼间已经过去二十个秋天。
如今我又穿上霜白的鞋子,回到山中,远行不再停留。
我吟诵阮公的诗,世间的事物总是浮沉。
谁说西海的鱼,会在夜晚飞到东海的头?
世人常常感慨对事物的无知,难道真是停滞在丛林和丘陵中?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体诗。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在经历了二十年的沧桑后,回归宁静的心态,借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首诗以“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为题,传达出一种归隐的超脱与对世俗的感慨。开篇的“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以此引出他与禅师相识的时光,二十个秋天的流逝象征着岁月的无情。接下来的“今复振霜屦,还山远莫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隐喻着对浮华世界的厌倦。
“我咏阮公诗,物靡必沈浮”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古人阮籍的诗歌相联系,反映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的深刻理解。此处阮籍不仅是文学的象征,也是人格与精神的象征。接着诗人以“谁云西海鱼,夜飞东海头”的形象,进一步探讨世事的变化,展现了一种无奈而又淡然的态度,世人常对事物的无知和迷茫,正是这种智慧的反思。
最后“岂是滞林丘”一句则是对世人迷茫的批判,强调了个体应当有独立的见解与思考。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归隐、时间与世事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气质与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态度。
诗中提到的“阮公”是谁?
“倏去二十秋”中的“倏”字意为:
诗中提到的“霜屦”象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