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偈十三首

《偈十三首》

时间: 2025-04-29 02:30:53

诗句

达得人空法空,未称祖师家风。

体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

直须打破牢关,识取向上一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0:53

原文展示:

达得人空法空,未称祖师家风。
体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
直须打破牢关,识取向上一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真正领悟了“人空”和“法空”之理的人,并没有真正继承祖师的家风。只有完全理解并运用这些道理,才能够真正达到境界,而这并不是那些出家人所追求的妙理。要想突破束缚,必须要打破内心的牢笼,才能明白更高的道理。

注释:

  • 达得:指的是领悟、理解。
  • 人空法空:佛教的两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本质空无和“法”的本质空无。
  • 祖师家风:指佛教祖师所传承的教义和风范。
  • 衲僧:出家修行的人,通常指僧侣。
  • :这里指的是高深的道理。
  • 牢关:比喻内心的束缚或障碍。
  • 向上一窍:指向更高的智慧或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泰,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诗歌才华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佛教哲学,反映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的一个时期,正值佛教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释法泰在诗中探讨了人们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强调内心的觉悟和突破对传统教义的束缚。

诗歌鉴赏:

《偈十三首》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佛教哲理。诗中提到的“人空法空”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只有通过内心的觉悟,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诗人通过否定传统的教义传承,指出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体验和理解。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探寻与反思,诗人在呼唤人们打破内心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觉悟。这种觉悟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深刻的内省与自我超越的过程。通过“打破牢关”,诗人希望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理解,进入更深层次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达得人空法空:领悟了“人空”和“法空”的人。
  2. 未称祖师家风:并未真正继承祖师的教义和精神。
  3. 体得全用全照:能全面理解并运用这些道理。
  4. 亦非衲僧要妙:这并不是出家人所追求的高妙之理。
  5. 直须打破牢关:必须打破内心的束缚。
  6. 识取向上一窍:才能领悟更高的道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人空法空”,“全用全照”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牢关”比喻内心的束缚,形象生动。
  • 反语:通过否定传统的教义传承,强调内心体验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佛教哲理的深刻反思,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自我突破的重要性。它不仅探讨了佛教的空无观念,也呼吁人们在追求智慧时,不应拘泥于外在的形式,而应深入自我,寻求内心的真实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空:象征个体的本质,强调人应超越自我。
  • 法空:象征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提醒人们要看破事物的表象。
  • 牢关:象征内心的束缚,暗示人们需要自我解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人空法空”指的是什么?
    A. 人的本质和法的本质是空无的
    B. 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C. 法是可以被理解的

  2. 诗中提到的“牢关”比喻什么?
    A. 外部环境的限制
    B. 内心的束缚
    C. 物质的追求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外在的成就
    B. 内心的觉悟和突破
    C. 继承传统的教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的哲学,和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 《禅僧的诗》:其他禅宗诗人关于内心觉悟的作品。

诗词对比:

  • 释法泰 vs. 释道原:两位诗人都探讨佛教哲学,但释法泰更强调内心的觉悟,而释道原则更注重外在的修行实践。

参考资料:

  • 《禅宗诗词选》
  • 《佛教哲学概论》
  • 《宋代文化与艺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强山人 送王司马赴润州 朱方南郭留别皇甫冉(一作皇甫冉诗:润州南郭留别) 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 送元诜还丹阳别业 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一作送别钱起,又作送友人别) 送韩司直路出延陵(一作刘长卿诗) 送裴补阙入河南幕 送陆员外赴潮州 送奚贾归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坑蒙 艮字旁的字 支字旁的字 感物伤怀 温暑 肉肌 水部 风鬟雾鬓 气急败坏 走之旁的字 肉字旁的字 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舌底澜翻 功均天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皓的成语 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