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4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42:06
扁舟经月住林隈,
谢得黄莺日日来。
兼有清泉堪洗耳,
更多修竹好衔杯。
诸生涉水携诗卷,
童子和云扫石苔。
独奈华峰隔烟雾,
时劳策杖上崔嵬。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大同山溪边的生活情景。他的扁舟停泊在林隈中,已经有一个多月,恰好迎来了黄莺的鸣叫,伴随着每天的到来。溪水清澈,可以用来洗耳,旁边的修竹更是适合用来饮酒。许多学子涉水而来,携带着诗卷,少年们则和着云彩在石头上扫拭着苔藓。然而,华峰却被烟雾遮挡,让人感到遗憾,时不时需要借助手杖缓步攀登到高处。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他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推崇心中之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这首诗创作于王守仁隐居于大同山的时期,反映了他在自然中求得内心平静的心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诗友和学生的欢迎。
《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诗人以“扁舟经月住林隈”引入,展现了他在山溪边的隐居生活,营造出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氛围。黄莺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诗人感到无比欣喜,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清泉和修竹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纯净与诗人对饮酒作诗的乐趣。尤其是“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杯”,将清泉和竹林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诸生涉水携诗卷”则转向对友人的欢迎,诗人不仅享受自然的美好,也乐于与众生分享这一切。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体现了他乐于教导和传授知识的愿望。
然而,最后一句“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则带有一丝无奈。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诗人也感受到山峰的遥不可及,暗示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现实的隔阂。这种情感的转换,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使得诗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更引发人对生命、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欢迎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诗人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蕴含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黄莺”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自然的美好
C. 生活的困惑
“诸生涉水携诗卷”中的“诸生”指的是谁?
A. 同龄人
B. 学生
C. 家人
诗人在诗中感到无奈的原因是什么?
A. 孤独
B.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C. 自然环境的恶劣
王守仁的《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描绘了山水与隐居的情景,但王守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李白则表现出对壮丽山河的豪情。在意象的使用上,王守仁关注细腻的日常生活,李白则更注重抒发胸怀壮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