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8:59
泛西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桂湖亦在西,岂减颍与杭。
丹桥抗崇榭,渌波浮轻航。
休沐陪胜饯,轩盖何炜煌。
停桡藕华中,一目千红裳。
讵知白昼永,但觉朱夏凉。
古洞半芜废,仙人今在亡。
踞石散醉发,吸涧浇吟肠。
延缘缭溪步,诘曲经禅房。
野鸟啼密竹,高蝉嘒疏杨。
虽无丝管乐,谈论谐宫商。
诸君敏于诗,援笔如蜚翔。
顾予乏华藻,山鸡追鸾皇。
颇能读古碑,所恨侵夕阳。
明发复扰扰,前游未可忘。
全诗翻译:
桂湖也在西边,难道比不上颍水和杭水吗?
红色的桥梁矗立在高大的楼阁前,碧波荡漾,轻舟漂浮。
在这里休息,陪伴着美好的送别,华丽的车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停下桨,置身于莲花之间,眼前是一片红衣千袭。
怎知白昼是如此漫长,只觉得这个夏天的夜晚凉爽。
古老的洞穴半是荒废,传说中的仙人如今已不复存在。
坐在石头上,头发散乱,倚靠溪水吟唱。
沿着小溪漫步,曲折的路通向禅房。
野鸟在密竹之间啼叫,高蝉在稀疏的杨树上鸣叫。
虽然没有乐器的伴奏,谈话中依然能和谐如乐。
大家对诗歌敏感,提笔如飞翔。
可我却缺乏华丽的辞藻,山鸡追逐凤皇。
我虽然能够读懂古碑,却遗憾夕阳已西沉。
清晨的光线又开始扰乱,之前的游玩仍然难以忘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景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刘克庄以其豪放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之际,正值诗人游历西湖之时,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泛西湖》是刘克庄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中既有对湖光山色的赞美,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桂湖引入,与颍水和杭水相比,突出了西湖的独特之美。接着描绘了丹桥与轻舟的画面,展现了西湖的宁静与和谐。诗人在此休憩,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与夏天的凉爽,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过往与现实的交织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古洞的荒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仙人的缺席则增添了一抹惆怅。最后,尽管自然景色依旧美丽,诗人却感到内心的空虚,渴求更深的哲理与文化的滋养。整首诗在清新自然之中,渗透出浓厚的人生感悟,给读者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西湖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理想境地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西湖的美丽与哪两个水域相比较?
A. 桂湖与颍水
B. 颍水与杭水
C. 桂湖与杭水
D. 以上都对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古洞”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人对西湖的印象是积极的。 (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