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5:15
红窗迥
作者: 王哲 〔元代〕
到明年,大丰熟。这崄巇心中,全然不烛。越越底劫劫波波,贪名利逯逯。地变黄金由未足。因何却不种来生好福。岂知两两三三,看五五六六。
明年丰收,心中却无一点光亮。无休止的贪欲如波涛汹涌,追逐名利却始终不够。土地虽变得富饶,仍旧不足以满足。为何不种植来生的美好福气?岂不知一切都是相互关联,五六的循环从未停止。
作者介绍: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哲理见长,常探讨人生与命运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创作背景:在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王哲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追逐名利中的迷失与无奈。
《红窗迥》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丰收的期待与内心的空虚之间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所经历的精神困惑。诗人以“崄巇”暗示人生的艰难,紧接着“全然不烛”更是强调了内心的无光。随着诗句的推进,贪欲如波涛般席卷而来,反映出一种无尽的追求与内心的空虚。
“地变黄金由未足”一句,揭示了富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人们在物质世界中迷失,忘却了精神的追求。最后,诗人提出反思,呼吁人们应关注来生的福气,而不是一味追逐眼前的名利。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强调追逐名利的无意义,提倡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与来生的福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崄巇”主要指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哲的《红窗迥》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但王哲更侧重于对物质追求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快乐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