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3:58
【双调】折桂令_西湖问六桥
作者: 赵善庆 〔元代〕
西湖问六桥何处堪夸?
十里暗湖,二月韶华。
浓淡峰恋,高低杨柳,远近桃花。
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
杯泛流霞,板撒红牙,
紫陌游人,画舫娇娃。
湖山堂八窗开水月交光,
诗酒坛台,莺燕排场。
歌扇摇风,梨云飘雪,粉黛生香。
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
花妒幽芳,人换宫妆,
惟有湖山,不管兴亡。
这首词以西湖的六桥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西湖问六桥何处堪夸?”:问六桥何处最值得夸耀?
“十里暗湖,二月韶华。”:十里湖水在春天的笼罩下显得更加幽暗迷人。
“浓淡峰恋,高低杨柳,远近桃花。”:描绘山峰的浓淡和高低,垂柳与桃花的美丽景象。
“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湖边和山上的寺庙塔楼,以及村庄和城郭的人家相映成趣。
“杯泛流霞,板撒红牙,”:酒杯漂浮在流霞中,船舷轻轻碰撞,发出悦耳的声音。
“紫陌游人,画舫娇娃。”:紫色小道上游人如织,画舫中美丽的姑娘们轻盈如燕。
“湖山堂八窗开水月交光,”:湖山堂八扇窗户对着水面,月光在水中交错流转。
“诗酒坛台,莺燕排场。”:诗酒相伴,莺声燕语,热闹非凡的场面。
“歌扇摇风,梨云飘雪,粉黛生香。”:歌声伴随着扇子摇动,宛如梨花飘雪,香气四溢。
“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红袖台的风景已变成往日的旧景,而老百姓仍在谈论新的变化。
“花妒幽芳,人换宫妆,”:花儿嫉妒幽静的芬芳,女子换上华丽的宫装。
“惟有湖山,不管兴亡。”:唯有这湖山依旧如故,不受世事的兴亡影响。
作者介绍:赵善庆,元代词人,以词风清丽而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不安,作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安宁的向往。
这首《双调·折桂令》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赵善庆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了春日西湖的迷人瞬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诗中不仅有对湖光山色的描绘,还有对游人生活的描写,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通过“杯泛流霞”、“歌扇摇风”等生动的意象,诗人不仅传达了西湖的美丽,更透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与珍视。此外,诗中的“惟有湖山,不管兴亡”更是突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仿佛在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自然之美永恒不变。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词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无论世事如何变化,真正的美好应被珍惜与铭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西湖问六桥何处最值得夸耀?
A. 十里暗湖
B. 六座桥
C. 桃花
D. 杨柳
“杯泛流霞”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A. 饮酒时的优雅
B. 船行湖上的风景
C. 游人的欢声笑语
D. 诗酒相伴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惟有湖山,不管兴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自然的珍视
C. 对人事的无奈
D. 对美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