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9:48
初夏寄题隆兴寺禅房
苏志皋
蒲萄引蔓枣开花,台殿参差日影斜。
一客不来双燕语,老僧闲欲晒驾裟。
初夏时节,葡萄藤蔓延开来,枣树正在开花;寺庙的台阶和殿宇错落有致,阳光的影子斜斜地洒落下来。
这里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两只燕子在低声细语;老和尚无所事事,正想把他的袈裟晒在阳光下。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老僧”和“袈裟”都属于佛教文化的元素,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描绘。在中国文化中,燕子常常象征着春天和喜庆,诗中提到的双燕语则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自然气息。
苏志皋(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因其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这首诗写于初夏,诗人游览隆兴寺,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寄情于山水之间,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喧嚣的淡泊。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初夏的宁静与美好。首句“蒲萄引蔓枣开花”不仅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象,也传达了自然的繁荣与生长。接着的“台殿参差日影斜”则将视角转向寺庙,描绘出寺庙建筑在阳光下的错落美,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人事,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寂寞感。“一客不来双燕语”中,诗人通过对燕子的描写,反映出自己等待客人的失落与孤独。而“老僧闲欲晒驾裟”则点明了老僧的闲适与脱俗,表现了对世俗的淡然,与前面的孤独形成对比,最终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整体来看,诗的意象清新而富有层次,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内心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喧嚣的超脱。诗中传达了生命的自然流转与人心的宁静,反映出一种哲理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台殿”指的是哪个地方?
“双燕语”中的燕子象征什么?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同样描写宁静自然的诗作,如王维的《鹿柴》,在艺术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苏志皋则结合了人事的孤独,形成了独特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