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6:04
作者: 黎贯 (明代)
修途惭蹇步,守拙返丘园。
得罪非怀璧,穷途异触藩。
风尘凋壮齿,雨露负明恩。
鸣雁怜庄叟,雄鸠感屈原。
薄田馀稻秫,荒径有兰荪。
涧户窥书帙,山楹列酒尊。
马疲思服皂,鹤举恋乘轩。
岐路新知尽,沧洲吾道存。
樊笼今脱略,鹏鴳且飞翻。
力命今如此,浮荣宁复论。
走在修路的途中,我因步伐蹒跚而感到羞愧,守着简单的生活,返回那丘园。得罪他人并非因我怀有美玉,而是因为走到穷途末路,触犯了隔阂。风尘使我的容颜凋零,雨露却未能报答我曾经的恩情。鸣叫的雁群怜悯那位老农,雄鸠也因屈原而感慨万千。田地虽小,却还有些稻谷,荒废小路却有兰草荪。溪水旁窥见书卷,山门前摆满酒坛。马儿疲惫想要换上黑色的鞍,仙鹤高飞却恋恋不舍那乘坐的车辇。岔路口的新朋友已尽,只有沧洲的道路依然存在。如今我已从樊笼中解脱,像鹏鸟一样自由飞翔。命运如此,浮华的荣誉又何必去计较?
作者介绍: 黎贯,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常带有隐逸之气,反映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归隐山林之际,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向往简单而纯粹的田园生活。
《归韶峒山中》是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开篇的“修途惭蹇步”即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感受到走向山林的艰难与羞愧。接下来,诗人提到的“得罪非怀璧,穷途异触藩”,则揭示了他并非出于自身的错误,而是生活环境的逼迫。这种反思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探讨,也是对社会的批判。
诗中多处借景抒情,如“鸣雁怜庄叟”与“雄鸠感屈原”,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命运的共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和高洁品德的追求,“薄田馀稻秫,荒径有兰荪”,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和自然的美。在诗的最后,诗人以“鹏鴳且飞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浮华荣誉的淡然态度,彰显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浮华的漠视与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鸣雁”象征什么?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鹏鴳且飞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