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4:35
挽赵丞相汝愚 赵蕃 〔宋代〕
吾王不解去三思,石显端能杀望之。 未到浯溪读唐颂,已留冲岳伴相累。 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 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
我们的君王未能去除三思的疑虑,石显这样的奸臣竟能杀害忠良望之。 我未能到达浯溪去读唐朝的颂歌,却已留在冲岳陪伴着丞相受累。 生前避免了焚书的祸患,死后却重新刊刻了党籍的碑文。 满地都是蒺藜,谁敢在这里哭泣,只能随意留下楚地的哀辞。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是为悼念赵汝愚而作,赵汝愚是宋代政治家,因政治斗争被贬并去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赵汝愚去世后,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赵汝愚的哀悼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赵汝愚的哀悼,反映了宋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忠臣的迫害。诗中“吾王不解去三思”和“石显端能杀望之”直接批评了君王的疑虑和奸臣的恶行。后两句“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则表达了诗人对赵汝愚生前避免灾难,死后却被政治斗争记录的感慨。最后两句“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则以蒺藜和楚些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赵汝愚的深切哀悼和对当时环境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忠臣的哀悼和对政治环境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奸臣的憎恶,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悲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石显端能杀望之”中的“望之”指的是谁? A. 萧望之 B. 王望之 C. 李望之 D. 赵望之
诗中“生前免见焚书祸”中的“焚书祸”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 秦始皇焚书坑儒 B. 汉武帝罢黜百家 C. 唐太宗开科取士 D.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诗中“满地蒺藜谁敢哭”中的“蒺藜”象征什么? A. 美好的环境 B. 险恶的环境 C. 和平的环境 D. 繁荣的环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