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6:08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
作者:司马光
过春称复到诸园,厌苦终朝鼓吹喧。
招得老僧红外至,啜茶挥尘话松轩。
春天结束后我来到各个园子,厌倦了整天的鼓乐喧闹。
邀请到一位老和尚,聊着天喝着茶,谈论松树下的宁静。
“老僧”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隐士或修行者,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在此诗中,老僧的到来不仅是对诗人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是对繁华喧嚣的反思。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及文学家,以《资治通鉴》著称。他在政治上主张节俭和宽厚,反对奢华和浮华,强调治国理政的原则。
该诗作于北宋时期,社会政治动荡,诗人感受到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以清雅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园林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喧嚣生活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通过“过春”引入春天的结束,暗示时光的流逝与变化,接着“厌苦终朝鼓吹喧”,形象地表达了对喧闹环境的厌倦。接下来的“招得老僧红外至”,则转瞬间带来了宁静的气氛,老僧的到来仿佛带走了世俗的浮躁,使得诗人能够在“啜茶挥尘”的悠闲中,享受松树下的清幽时光。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内心感受的描绘,表达了对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司马光追求内心平和的理念。
诗中“过春”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鼓吹喧”的态度是?
“老僧”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陶渊明《饮酒》与司马光的这首诗都有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但陶渊明的诗更强调对自我内心的探寻,而司马光则通过老僧的形象来引出宁静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对世俗喧嚣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