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6:14
我思程伯子,试令晋城邑。
岂第父母人,一念诚恳恻。
存心民必济,正己吏自格。
虽然一邑小,允矣天下式。
槃槃古东阳,亶为礼义国。
弦歌视曲阜,岂惟文公泽。
尚想兴学功,百年未陈迹。
古来号难治,此语谅非必。
人怀学道心,功化亦俄刻。
重惟伊洛传,道南此其脉。
家传余政谱,师授存学则。
此邦有美俗,文献犹可及。
接畛皆儒黉,兴起易为力。
当今尚文化,乡校首扶植。
非无善政人,教化岂遑急。
明公下车来,声誉已洋溢。
三年田里间,公来始休息。
简静公优为,不扰知政绩。
山人重期望,亹亹慎无斁。
四海文公邦,正学自兹出。
政教岂殊途,饰吏贵儒术。
善化必因俗,吾世俱有责。
到手事必为,莫让功第一。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6:14
兴程县尹
作者: 熊禾 〔宋代〕
我思程伯子,试令晋城邑。
岂第父母人,一念诚恳恻。
存心民必济,正己吏自格。
虽然一邑小,允矣天下式。
槃槃古东阳,亶为礼义国。
弦歌视曲阜,岂惟文公泽。
尚想兴学功,百年未陈迹。
古来号难治,此语谅非必。
人怀学道心,功化亦俄刻。
重惟伊洛传,道南此其脉。
家传余政谱,师授存学则。
此邦有美俗,文献犹可及。
接畛皆儒黉,兴起易为力。
当今尚文化,乡校首扶植。
非无善政人,教化岂遑急。
明公下车来,声誉已洋溢。
三年田里间,公来始休息。
简静公优为,不扰知政绩。
山人重期望,亹亹慎无斁。
四海文公邦,正学自兹出。
政教岂殊途,饰吏贵儒术。
善化必因俗,吾世俱有责。
到手事必为,莫让功第一。
我思念程伯子,试想让他担任晋城的县尹。
岂止是为了父母的名声,我的心里充满诚恳和怜悯。
用心去帮助百姓,首先要约束自己,正己才能自律。
虽然这个地方小,但也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古东阳的风俗淳厚,确实是礼义之国。
弦歌之声仿佛在曲阜响起,岂只是文公的恩泽。
我仍想兴办教育的事业,百年来未见成效。
古人常说治国难,此话并非绝对。
人们怀有求学的心,功德也会迅速显现。
重视伊洛之地的传承,这是文化的根脉。
家族传承的政务,老师所传授的学问。
这个地方有良好的风俗,文献仍然可以追寻。
周围都是儒者学堂,兴起教育的力量不难。
如今仍重视文化,乡校首先应当得到支持。
并非没有好的治理之人,教育化育岂能急于求成。
明公刚下车,声誉已在四方传扬。
三年间在田地里,明公才得以安顿下来。
公的简朴与宽厚,不打扰政务的成绩。
我对未来充满期望,恳切而不懈怠。
四海之内都是文公之邦,正学从这里开始。
治理与教育岂能分开,重视文士而非官吏。
良好的风俗必然促进治理,我辈都有责任。
所做的事情必须做到,切勿让功名成为第一。
熊禾,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词见长,尤其擅长表达对社会和教育的关注。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对地方治理、教育和文化的重视,表达了对贤良政治和教育的渴望。
《兴程县尹》是熊禾以理想的县尹形象为中心,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思考和对教育的重视。诗中通过对程伯子的思念,传达出一种对贤明领导者的渴望。诗的开头便引出主题,强调治政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名声,更是出于对民众的关心与责任感。通过对古东阳与曲阜的描绘,诗人将理想的治国之道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展现出深厚的文化自信。
在整首诗中,熊禾通过对“善治”与“教化”的强调,提出了治理与教育并重的重要性。他认为,良好的风俗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应对当时社会治理中的困难。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不仅是对个人的期望,也是对社会未来的展望。
诗的最后,熊禾用“所做的事情必须做到,切勿让功名成为第一”来总结自己的理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个人的责任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整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与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为强调教育与治理的重要性,呼吁贤良的政治人物应以民众为重,推动社会的良好风俗与文化发展。
熊禾的《兴程县尹》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明公”指的是谁?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