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骊山

《骊山》

时间: 2025-05-07 19:51:33

诗句

渔阳烽燧起云间,玉辇苍黄下此山。

何事君王自神武,区区南渡鹿头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51:33

原文展示

渔阳烽燧起云间,
玉辇苍黄下此山。
何事君王自神武,
区区南渡鹿头关。

白话文翻译

渔阳的烽火台在云间升起,
玉辇从苍黄的山下驶来。
为何君王自己显得如此神勇,
却只是微微南渡鹿头关?

注释

  • 渔阳:地名,古代指今天北京附近的地方,历史上常作战场。
  • 烽燧:烽火台,用于传递军事消息。
  • 玉辇:指皇帝的车,形容其豪华与尊贵。
  • 苍黄:指青色和黄颜色,形容山的色彩。
  • 南渡:向南方渡过,指君王出征或巡视。
  • 鹿头关:古代关隘名,位于南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常,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常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动荡的时期,表现出对君王出征的思考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反映了作者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骊山》是一首反映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诗作。开篇“渔阳烽燧起云间”写出烽火台的升起,象征着战争的气息,暗示国家的动荡。紧接着“玉辇苍黄下此山”描绘了皇帝的出行,展现出宏伟的场面,然而在这华丽的背后,却掩藏着战火的残酷。第三句“何事君王自神武”发出疑问,表现出对皇帝的反思,似乎在质疑君王的决策是否明智。最后一句“区区南渡鹿头关”则显得有些讽刺,强调了君王的南渡并不代表真正的强大,反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帝王的权力与国家的危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渔阳烽燧起云间:描写烽火台升起的场景,暗示战争即将来临。
  2. 玉辇苍黄下此山:表现皇帝的出行,象征着权力与威严。
  3. 何事君王自神武:质疑君王的自信与能力,表现出对其决策的怀疑。
  4. 区区南渡鹿头关:强调君王的行程微不足道,反映国家的困境。

修辞手法

  • 对比:皇帝的华丽与国家的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烽火台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反问:通过质疑的语气,增强了诗的批判性。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君王出征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权力的质疑,揭示了权力的脆弱与历史的变迁。

意象分析

  • 烽燧:象征战争、动荡。
  • 玉辇:象征权力与地位。
  • 鹿头关:象征国家的防线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渔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上海
    • C. 西安
    • D. 长安
  2. 填空题:诗中“玉辇苍黄下此山”描绘的是____的场景。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君王出征的支持。(对/错)

答案

  1. A
  2. 皇帝出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表现对国家的思考与忧虑。
  • 《春望》:杜甫的诗,同样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感受。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骊山》都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思考,但《春望》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而《骊山》则更偏向对君王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宋代诗人的代表作。
  • 《古诗文典籍》:提供古代诗文的背景与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归春曲次韵 声声慢(逃禅作菊、桂、秋荷,目之曰三逸) 大圣乐 东园饯春即席分题 秋砧怨 游法华瑶阜蜃洞以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分韵余既有作复各赋古诗一以纪游事 其六 游法华瑶阜蜃洞以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分韵余既有作复各赋古诗一以纪游事 其四 赠别三首 其三 梦仙 寄梯飙 古塞下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时移世换 垂手恭立 巳字旁的字 纵情欢乐 翩翩跹跹 欧侯 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韦字旁的字 平易逊顺 七平八稳 見字旁的字 包含喧的词语有哪些 女字旁的字 玻璃纤维 示字旁的字 孺褓 款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