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1:00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
今天第一次见到菊花,虽然还没有盛开。
比起往日没有酒可饮,今天期待白衣人来。
打破了酒杯中的金色花瓣,杂乱的蚂蚁已经爬满了杯子。
何必去寻找丹萸,挂佩饰在高台之上。
我自不愧于这个佳节,何必听那悲鸿的哀鸣。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香溪,晚号白华,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受李白、杜甫的影响,诗风清新典雅,擅长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怀。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诗中反映了诗人对节日的欢庆和对友人的期盼,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无酒的遗憾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梅尧臣的《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以菊花为主题,传达出对重阳节的感悟。诗的开头“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以“菊”引入,蕴含了对节日的期待。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与长寿,正适合重阳节的氛围。
接下来的“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期待,白衣人可能是朋友或知己,代表了诗人的社交渴望。在“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中,诗人用“破纇”和“杂蚁”描绘了饮酒时的情景,表现出一丝幽默与生活的琐碎。
最后两句“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寻找外在事物的无谓,强调了内心的愉悦与自在。诗的尾声“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将重阳节的意义升华,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节日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情怀。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
诗人今天第一次见到菊花,虽然还没有完全开放,表达了期待的情绪。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与往日没有酒可饮相比,今天期待友人的到来,使得心情更加愉悦。
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酒杯中金色的花瓣被打破,蚂蚁已经爬满杯子,展现了饮酒时的轻松与生活的细节。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不必去寻找桂花,佩饰挂在高台上,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
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
不必为佳节感到愧疚,何必去听那悲哀的鸿雁声,表现了对节日的珍惜与感悟。
整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节日的珍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诗中“白衣”指的是什么?
A. 衣服
B. 友人
C. 节日
D. 酒
诗人在诗中对友人的期待体现在哪一句?
A. 今日始见菊
B. 何必探丹萸
C. 持望白衣来
D. 自不愧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