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3:4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47:36
人情感故物,百年多离忧。
桑下住三宿,应者犹迟留。
矧兹方丈室,屏居二春秋。
夜眠与昼坐,隤乎安楚囚。
自罹大雨水,圜土俱汤舟。
此身委传舍,迁徒无定谋。
去之已旬月,宫室重绸缪。
今夕果何夕,复此搔白头。
恍如流浪人,一旦归旧游。
故家不可复,故国已成丘。
对此重回首,汪然涕泗流。
人生如空花,随风任飘浮。
人情总是对故乡的物事感到依依不舍,经过百年依然心中充满离愁。
在桑树下住了三天,来的人却仍旧迟迟不来。
更何况在这方丈的房间里,已经屏居了两个春秋。
夜里睡觉,白天坐着,心情如同被困的囚徒一般。
自己遭遇大雨,四周的土地都成了汤舟。
这身子寄居在外,流亡没有定处的谋划。
离开这里已经十天,宫室的重修还未完成。
今夜到底是什么夜,怎么又让我抓耳挠腮,白头渐生。
恍如一个流浪的人,突然回到旧游的地方。
故乡已无法再回去,故国早已变成荒丘。
对此回首,热泪盈眶,止不住流下。
人生如同空花,随风漂浮无定。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廷燮,号宋瑞,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和诗人。因坚持抗元而被捕入狱,最终遭受杀害。文天祥的诗词充满了爱国的情怀和沉重的历史感。
《还狱》写于他被元朝囚禁期间,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强烈的乡愁与对命运的反思,体现了文天祥的忠诚与坚贞。
《还狱》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诗,透过诗人被囚禁的痛苦与思乡的情怀,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切眷恋。诗的开头便揭示了人对故物的感情,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惆怅。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以桑树下的三宿作为起点,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时光流动的无奈与凄凉。
诗中对方丈室的描写,隐喻了囚禁的孤寂与无助,夜晚的安睡与白天的坐立,暗示了身心的沉重与无望。大雨的来临,象征着外界环境的恶劣,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苦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到自己在外漂泊无依,宫室的重修又代表着对故乡的渴望与失落。
最后几句,诗人感慨人生如空花,感叹人生的虚无与无常,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也是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这首诗在文风上简练而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悲剧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囚禁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文天祥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内心的挣扎,体现了他对命运的反思与对自由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桑下”象征什么?
A. 家庭
B. 故乡
C. 朋友
D. 生活
文天祥的“还狱”主要表达了哪种情绪?
A. 喜悦
B. 思乡与惆怅
C. 愤怒
D. 安宁
“人生如空花”中“空花”意指什么?
A. 美丽的花
B. 虚幻与无常
C. 真实的生活
D. 繁荣的未来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