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观七国吟

《观七国吟》

时间: 2025-04-27 13:02:14

诗句

当其末路尚纵横,仁义之言固不听。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

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

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02:14

原文展示:

观七国吟 邵雍 〔宋代〕

当其末路尚纵横,仁义之言固不听。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 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 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七国的末路,尚且纵横捭阖,仁义的言论固然不被听取。 难道说破齐国、保存即墨,就能战胜坑杀赵国、尽灭长平吗? 清晨见到鬼怪并不奇怪,白日里杀人又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再加上苏秦、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扼住喉咙的形势下,双方都不能共存。

注释:

  • 纵横: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等,他们主张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
  • 仁义之言:指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
  • 破齐存即墨: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即墨城被围困,但最终得以保存。
  • 坑赵尽长平:指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坑杀赵军四十余万。
  • 苏张掉三寸:指苏秦、张仪的辩才,三寸不烂之舌。
  • 扼喉其势不俱生:形容形势危急,双方不能共存。

诗词背景: 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哲理见长,此诗通过对战国七雄末路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沦丧。诗中提到的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他们的外交策略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战国末期混乱局势的描绘,表达了对仁义道德沦丧的忧虑。诗中“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麻木。最后提到苏秦、张仪的辩才,暗示了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即使是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句“当其末路尚纵横”,点明了战国末期的混乱局面,纵横家的策略仍在继续。
  • “仁义之言固不听”,指出在这种局势下,仁义道德的言论无人听取。
  •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通过历史事件的对比,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 “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麻木。
  • “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最后提到苏秦、张仪的辩才,暗示了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即使是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

意象分析:

  • “清晨见鬼”:象征着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恐惧。
  • “白日杀人”: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序。
  • “苏张掉三寸”:象征着辩才和策略,但也暗示了策略的无力。

互动学习:

  1. 诗中提到的“破齐存即墨”是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A. 齐国被秦国攻破,即墨城得以保存 B. 齐国攻破赵国,即墨城被围困 C. 齐国攻破燕国,即墨城得以保存 D. 齐国被赵国攻破,即墨城被围困 答案:A

  2. 诗中的“坑赵尽长平”是指哪场著名的战役? A. 长平之战 B. 邯郸之战 C. 巨鹿之战 D. 马陵之战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苏张掉三寸”是指哪两位历史人物? A. 苏秦、张仪 B. 苏武、张良 C. 苏洵、张载 D. 苏辙、张九龄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战国策》: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策略和历史事件。
  • 《史记》:司马迁所著,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

诗词对比:

  • 《七发》:同样是描述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但更多地强调了文人的无奈和悲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集》:收录了邵雍的诗文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思想和风格。
  • 《战国策》: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外交策略。
  • 《史记》: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丁酉夏,穫麦村中,感情即事,得词八首,不避俚俗,漫抒真率云尔 其七 满江红(中秋日) 满江红(四月初六) 满江红 满江红·别家 满江红 祝卢贞木四十,时令奉新 满江红 其八 葛岭葛稚川 满江红·敌面风轻 满江红(和李自玉蒲节见寄韵) 满江红 其八 送月陵入道,八用回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潜光隐德 直言危行 扶颠持危 胜势 包含髯的词语有哪些 枝叶相持 父字头的字 建之底的字 牙字旁的字 廉物 工字旁的字 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千夫所指,无病自死 魚字旁的字 慊恨 隐迹埋名 寸禄斗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