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1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4:52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生长在涧底的松树,尽管它高大且粗壮,却生长在寒冷而低洼的地方,周围人迹罕至,孤独终老。诗人借松树的境遇,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不平衡的深刻思考。即便是天子所需的材料,在大自然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造物的意图难以捉摸,给予的资源与生长的环境往往不成比例。诗中提到的金张世禄和原宪,则是指那些在名利上的巨头和贫贱者之间的对比,强调了表象的高低并不代表内在的智慧或德行。最后,诗人以海底的珊瑚和天上的白榆作为比喻,呼应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显示出诗人对命运的反思和对人生态度的追问。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歌、散文和词。他的诗风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民生疾苦,倡导“诗言志”。
该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彼时他已身居高位,但仍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深刻的体察。诗中松树的孤独和艰辛,象征着那些被忽视的才华和潜力。
《涧底松》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松树生于涧底,尽管生长环境恶劣,却依然挺拔。诗中有一种强烈的对比,通过松树的高大和生长环境的寒冷、卑微,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不满与无奈。白居易通过松树引申至人的命运,指出即使是高人(如貂蝉)和低人(如牛衣)之间的差距,并不代表智慧和德行的高低。诗中提到的“谁喻苍苍造物意”深刻揭示了自然和人生的无常,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整首诗在悲凉中透出一丝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不平等的认识,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松树,展现了个人价值与环境、地位之间的复杂关系,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命运的叩问。
诗中松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
诗中提到的“金张”和“原宪”分别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沉沉海底生珊瑚”是为了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