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上严廉访十首

《上严廉访十首》

时间: 2025-05-04 03:32:54

诗句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2:54

原文展示

上严廉访十首
作者: 熊禾 〔宋代〕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白话文翻译

古人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以礼乐为最重要的事。
《虞书》中有三位官员的设置,而《周典》中也只有两位职官。
太学负责供奉常规的祭祀,西方的地区还有更多的责任。
既然两位圣人没有来传授教义,那些参与治理的人又何以能有才干呢?

注释

  • 古人重民教:古代人非常重视对百姓的教育和教化。
  • 礼乐用为急:礼仪和乐曲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 虞书:古代文献,其中提到的官员设置。
  • 三官:指的是古代政治体系中的三位重要官员。
  • 周典:指周朝的典章制度。
  •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专门培养官员。
  • 领奉常:负责常规的祭祀活动。
  • 两生:指孔子和孟子,古代的两位圣人。
  • 何参又无术:意指在没有圣人教导的情况下,参与治理的人又怎么能有才能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禾,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和治国理政,语言简练、思想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对治国理政的关注。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古代教育和官制的反思,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和对圣人教诲的渴望。

诗歌鉴赏

此诗以古人重视教育和礼乐为切入点,揭示了宋代社会在教育和治国方面的不足。诗中提到的“虞书”和“周典”不仅是对古代制度的引用,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作者通过对比古代与当代的官制与教育体系,表达了对人才匮乏的担忧。

诗中“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一句,生动描绘了当时教育的多重责任。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暗示了实际执行中的困难。而结尾“既然两生没有来,何以能有才能”则是对当时士人的直接质疑,表达了对缺乏真知灼见的治理者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典籍的引用与当代现实的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教育、人才和治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强调古代重视对民众的教化,礼乐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引用古代文献,说明古代政治体系中官员的设置与职能。

  •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描述了当时太学的职责,同时指出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和责任的多重性。

  •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表达对缺乏圣人教导的失落,质疑治理者的能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语句更加整齐和谐。
  • 引典:通过引用《虞书》和《周典》,增加了诗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人才的渴求,同时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古代圣人思想的向往和对当代治理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民教:象征着社会的根基和未来。
  • 礼乐:代表着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
  • 太学:象征着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古人重视什么? A. 民教
    B. 经济
    C. 战争

  2. 《虞书》中提到的官员数量为多少? A. 一
    B. 二
    C. 三

  3. 诗中提到的“两生”指的是哪两位人物? A. 孟子与荀子
    B. 孔子与孟子
    C. 老子与庄子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诗经》:同样重视礼乐和教育。
  • 《论语》:强调教育的价值与道德教化。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熊禾的此首诗更加关注教育与治理的关系,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生活困境的描写,两者均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论语》与《虞书》原文及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楼春(宛丘行□□□□之园见梅对雪) 减字木兰花(梅花盛开,走笔戏呈韩叔夏) 如梦令 长相思(绍兴戊辰闰中秋) 菩萨蛮 秦楼月 西江月 生查子 虞美人 生查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顾 飞刍挽粟 页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诘曲聱牙 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风从响应 臼字旁的字 包含编的成语 包含捉的成语 避阱入坑 耳字旁的字 此际 病入骨雜 骨字旁的字 杂评 还辙 祸乱相踵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