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7:3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35:01
冬日过韩寅仲尊生斋留酌
作者:张萱 〔明代〕
暝色薄前楹,清尊晚复倾。
长贫非罪岁,吾道且尊生。
树有知还鸟,栏馀未落英。
秋光浑不尽,蟋蟀两三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傍晚,诗人坐在韩寅仲的斋堂中,独自饮酒。夜色渐浓,酒杯中的酒液在黄昏的微光下闪烁。尽管生活贫困,但这并不是生活的罪过,诗人希望能以此来庆祝生命。树上还有鸟儿,如果它们懂得人情,应该会归来。栏杆上的花瓣尚未完全落下,秋天的余晖依旧未尽,只有那几声蟋蟀的鸣叫提醒着人们时光的流逝。
作者介绍:张萱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张萱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冬日,反映了诗人在朋友家聚会时的心境,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冬日傍晚的宁静与思考。诗人以“暝色薄前楹”开篇,描绘出夜色渐浓的氛围,随之而来的“清尊晚复倾”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而惬意的饮酒情境。诗中提到的“长贫非罪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宽容,贫穷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树有知还鸟”,则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思考,仿佛在说:如果树木和鸟儿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它们必定会回归。最后两句“秋光浑不尽,蟋蟀两三声”将秋天的余韵与冬日的静谧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万物静谧、时光流逝的氛围。整首诗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坦然。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态度,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长贫非罪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贫困的抱怨
B. 对生活的豁达
C. 对金钱的渴望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蟋蟀”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微小与顽强
B. 秋天的结束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