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江心寺

《江心寺》

时间: 2025-05-01 04:19:03

诗句

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9:03

原文展示:

江心寺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佛借龙宫五百年,
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
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
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
十载何人坐象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心寺的景色与氛围。诗人认为佛教借助龙宫的庇护历经五百年,寺庙和村庄的烟雾都被平分了。忽然间,丛林的水流涌现,双塔似乎支撑着半个天空。石头的颜色像云一样笼罩着来客的衣袖,钟声伴随着月光,落在渔船上。袈裟并不限制门外的水流,十年来,有谁能够静坐在象筵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佛借龙宫五百年:意指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借助龙宫的保护延续了五百年。
  • 平分城树与村烟:描绘乡村与城市的烟雾相互交融的景象。
  • 丛林忽涌中流地:形容丛林中的水流如潮水般涌动。
  • 双塔曾擎半壁天:双塔高耸,仿佛支撑着天空的一部分。
  • 石色带云笼客袖:石头的颜色如同云雾,笼罩着来访者的衣袖。
  • 磬声和月落渔船:寺庙的钟声与月光洒落在渔船上,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十载何人坐象筵:十年来,谁能静坐在这个高贵的位置上呢?

典故解析:

  • 龙宫:传说中的海底宫殿,象征着佛教的神秘力量和保护。
  • 袈裟:僧侣的衣服,象征着佛教的信仰与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常常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佛教文化的融入。

创作背景: 《江心寺》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下佛教文化盛行,社会各阶层对宗教的信仰与追求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诗人通过描绘江心寺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与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江心寺》以其精致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吸引读者。诗中通过对江心寺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和谐、宁静的宗教世界。开头一句“佛借龙宫五百年”,引出佛教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暗示了佛教文化与自然的融合。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巧妙地将寺庙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这里的双塔似乎不仅是建筑,更是对信仰的象征,是支撑起整个信仰体系的力量。随着诗的深入,石色与云的结合,磬声与月光的交融,给人以一种超然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最后一句“十载何人坐象筵”,则让人反思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修行的人有多少。整个诗歌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宗教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思索,激发人们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佛借龙宫五百年:佛教借助龙宫之力,延续了五百年,暗示佛教的深厚历史。
  • 平分城树与村烟:城市与乡村的烟雾在此交融,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 丛林忽涌中流地:水流如潮水般涌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双塔曾擎半壁天:双塔高耸,仿佛撑起了天空,象征着佛教的伟大。
  • 石色带云笼客袖:石头的颜色如云,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磬声和月落渔船:钟声伴随着月光,渔船上的宁静让人感受到安宁。
  • 袈袍不限侵门水:袈裟与水流的关系,暗示了佛教的包容性。
  • 十载何人坐象筵:反思真正能静坐修行的人少之又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佛借龙宫”中的“龙宫”,形象化佛教的庇护。
  • 对仗:如“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展现诗歌的韵律美。
  • 拟人:如“磬声和月落渔船”,赋予声音与月光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真正能够静心修行的人有多少,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宫: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神秘的信仰。
  • 双塔:代表着佛教的伟大与信仰的力量。
  • 袈裟: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与信仰。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江心寺的自然景观,也传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龙宫”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佛教的保护
    C. 诗人的故乡
    D. 城市与乡村

  2. 填空题:诗中“十载何人坐__”反映了诗人对修行者的思考。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宁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和谐。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2. 象筵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但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 《题西林壁》:虽然同样是对自然的赞美,但侧重于哲理与思辨,展示出不同的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昭君怨 送人南游 代征妇怨 效古兴 夜宴曲 秋山吟 湘川怀古 幽居乐 弋阳访古 买地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单人旁的字 见弹求鹗 锐未可当 铢分毫析 覆巢毁卵 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衣字旁的字 曷克致此 过阙 至诚无昧 足字旁的字 恶气 虚简 黍字旁的字 东西南北人 齐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