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9:03
江心寺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佛借龙宫五百年,
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
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
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
十载何人坐象筵。
这首诗描绘了江心寺的景色与氛围。诗人认为佛教借助龙宫的庇护历经五百年,寺庙和村庄的烟雾都被平分了。忽然间,丛林的水流涌现,双塔似乎支撑着半个天空。石头的颜色像云一样笼罩着来客的衣袖,钟声伴随着月光,落在渔船上。袈裟并不限制门外的水流,十年来,有谁能够静坐在象筵上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林景熙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常常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佛教文化的融入。
创作背景: 《江心寺》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下佛教文化盛行,社会各阶层对宗教的信仰与追求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诗人通过描绘江心寺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与生活的感悟。
《江心寺》以其精致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吸引读者。诗中通过对江心寺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和谐、宁静的宗教世界。开头一句“佛借龙宫五百年”,引出佛教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暗示了佛教文化与自然的融合。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巧妙地将寺庙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这里的双塔似乎不仅是建筑,更是对信仰的象征,是支撑起整个信仰体系的力量。随着诗的深入,石色与云的结合,磬声与月光的交融,给人以一种超然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最后一句“十载何人坐象筵”,则让人反思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修行的人有多少。整个诗歌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宗教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思索,激发人们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真正能够静心修行的人有多少,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江心寺的自然景观,也传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龙宫”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佛教的保护
C. 诗人的故乡
D. 城市与乡村
填空题:诗中“十载何人坐__”反映了诗人对修行者的思考。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环境宁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和谐。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