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0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06:03
繁华已如梦,登览忽成尘。
风物左目右宾西子,笙歌醉北人。
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太一今谁问,斜阳自水滨。
繁华的景象已经如梦一般,登高远望却瞬间化作尘埃。
美丽的风景与西子佳人的倩影交相辉映,笙歌声中醉倒了北方的游人。
断续的猿鸣在三竺的晨曦中响起,残存的柳树在六桥间迎春而立。
如今谁还会问及太一(道教的最高神)?斜阳正好洒落在水边。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见长。其作品多蕴含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人们对西湖美景的向往与赞美之际,表达了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景色的留恋。
《西湖·繁华已如梦》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西湖的风光与繁华。在开篇“繁华已如梦”中,诗人便以梦幻般的意象引入,表达了对繁华景象的感慨,似乎在提醒人们,眼前的美好终究会消逝。接着“登览忽成尘”,又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易逝。
诗中提到的“西子”,象征着西湖的美丽与传说,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笙歌醉北人”则营造了一种热闹而欢愉的氛围,似乎让人感受到当时游人沉醉于西湖美景的情景。然后,诗人转向自然的描写,“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一方面表现出宁静的晨曦与生机,另一方面又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短暂与无常。
结尾“太一今谁问,斜阳自水滨”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哲学的思考,突出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夕阳的落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其易逝的无奈,情感深邃而富有层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繁华已如梦”中“梦”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斜阳”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