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1:13
咏石僧 作者: 汤思退 〔宋代〕
云作袈裟方石僧,
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
默默无言总是真。
这位石僧就像披着云彩制成的袈裟,独自立在岩石前,经历了多少个春天。有人如果问他从西方而来的缘由,他便默默无言,心中所知却是真实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西来意”常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诗中提及的石僧则象征着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智慧与境界。
作者介绍: 汤思退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以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通常蕴含禅意,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上佛教思想影响力较大,许多文人学士开始关注禅宗,诗人通过描绘石僧的形象,表达对佛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咏石僧》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通过描绘一位石僧的形象,引发读者对生命、孤独和真理的思考。诗的开头将石僧与云袈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然的意象,暗示了石僧的出世和超脱。石僧“独立”在岩前,象征着一种独立于世俗的精神状态,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当有人询问石僧的“西来意”时,石僧却选择沉默,这种默默无言反而更显得真实,表明了真理并不需要语言来阐释。诗中不仅表现了对生活的淡泊和超然,也展示了对真理的深刻理解。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孤独、真理的难以言表,以及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诗人通过石僧的形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石僧的袈裟是用什么做的?
诗中石僧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石僧在面对询问时选择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汤思退的《咏石僧》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哲理的深邃,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