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换苏印和弟颖叔 其二

《换苏印和弟颖叔 其二》

时间: 2025-04-23 19:04:10

诗句

从来疏拙懒身谋,揽辔登车已倦游。

幸有醉乡为乐地,何妨吟啸老东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04:10

原文展示

从来疏拙懒身谋,
揽辔登车已倦游。
幸有醉乡为乐地,
何妨吟啸老东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懒散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自认为笨拙懒惰,不愿意为生活而忙碌,已经厌倦了世俗的奔波。所幸有醉乡这样的乐土可以让自己陶醉其中,所以即使在东州的晚年时光,也乐于吟唱,享受生活。

注释

  • 疏拙:指性格或才华上的粗疏、不精细。
  • 懒身谋:懒于谋划生活。
  • 揽辔:指握住马缰,表示驾车。
  • 倦游:厌倦游玩、漂泊的生活。
  • 醉乡:指一个可以让人沉醉、忘忧的地方。
  • 吟啸:吟唱和高声呼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之翰,宋代诗人,其作品风格多为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诗歌往往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并以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闲适与自由的心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面对繁重的官场和生活压力,渴望逃离尘世的束缚,与自然和内心对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远与对内心自由的追求。首句“从来疏拙懒身谋”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自身生活态度的反思,表达了懒散和不愿意为生活奔波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诗人后面的“揽辔登车已倦游”中得到了延续,显示了对游历生活的疲惫与厌倦。

然而,诗的转折在于“幸有醉乡为乐地”,这里的“醉乡”不仅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也象征着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尽管身处东州这样的地方,诗人却能够通过吟唱与啸声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洒脱的态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欢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来疏拙懒身谋:自古以来,我的性格就是粗疏和懒惰,从不愿意为生活而费心。
  2. 揽辔登车已倦游:驾着马车四处游玩,已经感到厌倦。
  3. 幸有醉乡为乐地:幸运的是,有一个可以让我陶醉的地方。
  4. 何妨吟啸老东州:即使在东州的老年时光,也不妨吟唱与高歌。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的对仗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醉乡”比作乐土,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 排比:通过不同的动作(吟、啸)来表现诗人的自由与洒脱。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懒散生活的接受与对自然自由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和对内心乐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醉乡: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放松。
  • 东州:作为地名,代表着诗人晚年的归宿,也隐喻人生的终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疏拙”指的是什么? A. 聪明才智
    B. 粗疏懒惰
    C. 精明能干

  2. “幸有醉乡为乐地”中的“醉乡”象征什么? A. 酒乡
    B. 精神乐土
    C. 旅行目的地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忙碌追求
    B. 疏离与享受
    C. 绝对消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的诗歌,表达隐逸与自然的情感。
  • 《山中问答》:王维的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心境。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桃花源记》与蒋之翰此诗均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对乌托邦的描绘,而后者则更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解析与鉴赏技巧》

以上为对《换苏印和弟颖叔 其二》的全面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壁老求笑庵诗 饱食 予所居南并镜湖北则陂泽重复抵海小舟纵所之 军中杂歌 初夏道中 中夜起出门月露浩然归坐灯下有赋 书愤 游仙五首 其四 戏咏村居 晴甫一日复大风雨连日不止遣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反激 疲愞 蒙开头的成语 救过不遑 船坞 先字旁的字 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釆字旁的字 柔懦寡断 建之底的字 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泰来否往 父字头的字 手足之情 朝歌暮弦 四字头的字 取宠 掩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