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5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56:40
曲曲绿坡道,翛然策杖登。
乱溪惟见石,半岭忽逢僧。
径转已无路,山开又一层。
祇园钟鼓静,何处觅秋镫。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曲折的绿坡小道,我悠然自得地手持拐杖向上攀登。在蜿蜒的溪流中,只有石头在闪现,走到半山时偶然遇见一位僧人。小路转弯处已经没有前路,但山的另一边又豁然开朗。祇园的钟声和鼓声都显得格外宁静,不知在何处寻找那秋天的灯火。
蔡珽,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体现了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思考。
这首诗写于蔡珽游山玩水之际,反映了他在自然中的闲适心境,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正值清代,文人之间的山水游吟已然成为一种风尚,诗人通过这样的游历来陶冶情操,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开篇“曲曲绿坡道”以曲折的山路引领读者进入诗的意境,立刻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下来的“翛然策杖登”则表现了诗人轻松的心态,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乱溪惟见石”,描绘溪水流淌中只有光秃的石头,突显了自然的原始与真实,似乎在暗示一种人生的哲理: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唯有简约的自然能带来心灵的宁静。而“半岭忽逢僧”则加入了人文关怀,僧人象征着一种超然的修行生活,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最后两句“径转已无路,山开又一层”与“祇园钟鼓静,何处觅秋镫”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对前路的迷惘,另一方面则是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在宁静与喧嚣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心灵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逃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
诗中“翛然”意指:
A. 忧虑
B. 悠然自得
C. 迷茫
D. 忍耐
诗人遇到僧人时,表现出:
A. 紧张
B. 迷惘
C. 宁静
D. 愤怒
该诗表现的主要主题是: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自然与心灵自由的向往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这些作品与蔡珽的《由退谷至广泉道中》相似地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构成了中国古诗词中重要的山水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