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0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7:39
暮春游卞氏园
作者: 韩维 〔宋代〕
路出清阴下,残花著马蹄。
过城春水静,度墅野桥低。
池废青苹合,林深绿笋齐。
流莺知我恨,落日再三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游览卞氏园的情景。诗的开头写到小路在清凉的阴影下延伸,马蹄声踩在残花上,显得春天已近尾声。接着,过了城镇,春水静静流淌,低矮的桥在乡村的景色中显得更加宁静。池塘里的青苹杂乱无章,树林深处绿竹齐整。流莺似乎懂得我的愁苦,落日时分它再三啼叫,仿佛在诉说着我的心情。
这首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流莺”与“落日”是传统诗词中常用的意象,通常象征着春天的离去与思乡之情。
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为文人中颇具才华的一位,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
该诗创作于暮春时节,诗人游览卞氏园,表达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春日美好景色的留恋。
《暮春游卞氏园》是一首描写春末游览的诗,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作者内心的愁苦。诗的前两句以景引情,描绘出游览时的环境——清凉的阴影和马蹄下的残花,暗示春天的衰落。接着的“过城春水静,度墅野桥低”,描绘了水面平静与乡村桥低的宁静景象,给人一种淡然、平和的感觉。
然而,诗中后半部分的意象出现了一丝转折,池塘的青苹混乱,林间的竹笋茂盛,与前面的宁静形成对比,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愁苦。最后一句“流莺知我恨,落日再三啼”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流莺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忧伤,落日的余晖则加深了这种凄凉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自然之美映衬人之愁苦,展现了春之美与时光流逝的无奈,体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留恋,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思考,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中“路出清阴下”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残花著马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流莺”象征着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韩维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