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0:22
我来久矣了穷通,出处谁能与众同。
此去便须专一壑,人生何必作三公。
我来到这里已经很久了,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和顺利,谁能与我分享这段经历呢?此时此刻我必须选择一条专心致志的道路,人生何必追求那些高官厚禄呢?
“三公”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职位,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代表着最高的权力与地位。在诗中提及,暗示作者对仕途的淡然态度。
姜特立,字宪之,号白云,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怀与社会观察,常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作者生活的时期,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对仕途的看法与个人理想的影响。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态度。首句“我来久矣了穷通”承载了诗人对自己经历的总结,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历程的清醒认知。接下来的“出处谁能与众同”不仅表达了孤独感,也暗示了个体在社会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无奈。最后两句则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诗人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尤其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走一条专一的道路比追求名利更为重要。这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反映出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在复杂的社会中,个体应选择专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追逐外在的名利。
诗中提到“穷通”是指什么?
“三公”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对比姜特立的这首诗与王维的《相思》,两者均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强调情感的投入,而姜特立则更加注重个人选择与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