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3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38:59
三辰砚屏歌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天小紫,日淡红,月光正与日相通。
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月旁无半武。
吾闻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月星。
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
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
西有玉李伴金盆。是时三辰正如许,
君不著眼君莫论。吾家大阮嗜文字,
看书到晓那能睡。三辰并光射窗几,
影落砚屏不容洗。就中月轮景特奇,
桂树可数叶与枝。炯如秋水涵荇藻,
天巧此岂人能为。怀璧未为罪,
借书未为痴。公当十袭古锦帕,
如何传玩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天色微紫,太阳淡红,月光正好与太阳交融。一颗雪白的星星大于黍米,走近月旁却无半点光辉。我听说三辰(太阳、月亮、星辰)并不同时亮起,为什么在正午时却能看到月亮和星星呢?霜后的梨花显然不是吉祥的征兆,春秋之际得到麒麟也不应当珍贵。你看八月十五的夜晚,东方高高升起火轮,西边有玉李花伴随金色的盆子。此时三辰正是如此,君若不留意就不要议论。我家有个大阮(指大阮书)喜爱文字,看书到天亮根本无法入睡。三辰的光辉洒在窗前,影子落在砚屏上无法清洗。月亮的景色特别奇妙,桂树的叶子和枝条可数。光辉如秋水映照着水草,这样的天巧岂是人所能创造的。怀揣美玉并不是罪过,借书也不是痴迷。你拥有十袭古锦帕,怎么能传递给十个人去玩呢?不料半夜还真有个有力的人。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
《三辰砚屏歌》写于南宋时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书籍的痴迷。诗中通过描绘夜空中的星月、书影与砚屏,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的欣赏。
《三辰砚屏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美感的诗作,杨万里通过对自然和书籍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命与知识的思考。整首诗以月亮、星辰和书籍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意境。开头几句,作者通过描绘天色、日月星辰的交相辉映,引发读者对自然现象的思考,继而探讨了三辰的关系。诗中对八月十五夜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以“吾家大阮嗜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书籍成为他心灵的寄托。最后,诗人以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的哲思,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物质的淡泊。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反映了杨万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深思与哲理。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和个人的修养,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智慧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三辰”指的是哪三种天体?
a) 太阳、月亮、星星
b) 太阳、星星、地球
c) 月亮、地球、火星
诗人对书籍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轻视
b) 热爱
c) 忽视
“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这句的意思是?
a) 拥有美好事物是罪过
b) 借书是一种愚痴
c) 拥有美好事物不是罪过,借书也不是愚痴
《月夜》(李白)与《三辰砚屏歌》都描绘了月亮的美,但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对孤独的感慨,而杨万里的诗则结合了对知识的追求与自然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