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1:56
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
王安石 〔宋代〕
文卓始隋唐,进取归一律。
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
变今嗟未能,於己空自咄。
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
故令俶傥士,往往弃堙郁。
皋陶叙九德,固有知人术。
圣世欲尔为,徐观异人出。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严苛与局限。诗人在开头提到隋唐时期的文采和进取精神,接着对现状表达了无奈与失望,认为并不理解当今的政治和人才选拔。流动的波浪象征着高论的屈服,很多前途光明的年轻人才因为环境的压制而选择放弃。最后,诗人提到皋陶的九德,强调了识人的智慧,呼唤要在这个圣明的时代,关注那些不同寻常的人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推动了新法改革。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擅长描绘社会变革与人文关怀。
本诗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和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才选拔机制的关注与不满。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诗中通过对比隋唐时期与当时的现状,表现出对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满。开篇提到的“文卓始隋唐”不仅回顾了历史的辉煌,更暗示了现状的乏力与无奈。诗中“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一句,深刻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许多应试者仅仅是凭借形式而非实质才能获得功名的现实,从而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而“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一联,生动地描绘了高论的屈服与流失,隐喻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后提到皋陶的“九德”,通过对历史贤人的引用,王安石强调了识人用人的重要性,呼唤对人才的重视与关注,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文化人的理想追求,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批判,强调了时代人才选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改进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鸿都"主要指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流波”象征什么?
皋陶被称为“九德”的象征,代表什么含义?
答案:1-B;2-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