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2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20:09
书怀示友十首
我策三十六,第一当归田。
柴门种杂树,婆娑乐余年。
是中三益友,不减二仲贤。
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
我已经三十六岁,第一件事就是回归田园。
在柴门前种些杂树,悠然自得地享受余生。
在这其中有三位益友,他们的品德不逊色于两位仲贤。
柏树可以讲解佛法,桑叶也能传递禅理。
作者介绍: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岷山,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诗作于宋代,陈与义在经历了官场的浮沉后,选择回归田园,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呈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和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开篇以“我策三十六”表达了年龄的沉淀和生活的选择,强调了回归自然的决心。柴门前种杂树的意象,既描绘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又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接着提到的“三益友”,暗示了友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道义。在“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中,则展示了自然与哲理的结合,暗示生活中的智慧与启发。
整首诗通篇流露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息,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满足与幸福。诗人在此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主题围绕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友谊的珍视和自然哲学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三益友”指的是什么?
A. 三个普通朋友
B. 三个品德高尚的朋友
C. 三位诗人
D. 三位官员
“柴门种杂树”中的“杂树”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自然的和谐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D. 田园的单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