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挽东莱先生 其一

《挽东莱先生 其一》

时间: 2025-05-05 10:20:47

诗句

雨化三吴士,风行万古书。

石渠功不细,凤阁位方虚。

梁木何摧地,泉台欲驾舆。

来观自燕者,顽懦亦欷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20:47

原文展示:

雨化三吴士,风行万古书。
石渠功不细,凤阁位方虚。
梁木何摧地,泉台欲驾舆。
来观自燕者,顽懦亦欷歔。

白话文翻译:

雨水滋润了三吴的士人,风吹动着万古的书卷。
石渠的功名并不细致,凤阁的地位也显得空虚。
梁木何以摧毁大地,泉台却想要驾驭车舆。
来此观看的燕地人,懦弱得令人叹息。

注释:

  1. 三吴:指吴地,包括江苏、浙江一带,历史文化丰富。
  2. 万古书:指历史上的经典文献,形容其广泛流传。
  3. 石渠:古代官署名称,象征官场的功名。
  4. 凤阁:古时的高阁,象征高位。
  5. 梁木:指支撑建筑的梁,象征根基和稳固。
  6. 泉台:指高处的台阶,象征地位。
  7. 自燕者:指来自燕地的人,象征士人或文化人。
  8. 顽懦:形容顽固而懦弱。

典故解析:

  • 三吴:在诗中不仅是地理概念,且暗含了士人之风的文化背景。
  • 石渠凤阁:分别代表了官场的功名与地位,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
  • 泉台:隐喻高人一等的地位,然而其“欲驾舆”暗示了对这种地位的追求并不稳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度(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社会人情,深受当时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东莱先生的悼念之时,表达了对其高洁品格与才华的追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挽东莱先生 其一》是一首充满感慨的挽诗,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对东莱先生的深切怀念。开篇以“雨化三吴士,风行万古书”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士人受雨露滋润的生动景象,暗示出东莱先生如同这春雨般滋养了周围的人与事,给予人们知识与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入对功名与地位的思考,诗人用“石渠”与“凤阁”来象征官场的荣耀,然而却指出这种功名“功不细”,地位“方虚”,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无奈。诗人在此通过对比,揭示了士人追求功名的虚幻与空洞。

最后的两句以“来观自燕者,顽懦亦欷歔”结束,强调了观看者的懦弱与悲叹,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士人精神状态的深切关怀。整首诗不仅是对东莱先生的悼念,也是对当时社会人心浮躁、士人精神失落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化三吴士:雨水滋润了三吴的士人,表现了士人因自然的滋润而茁壮成长。
  2. 风行万古书:风吹动着古老的书籍,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3. 石渠功不细:石渠象征功名,但在诗人看来,这种功名并不细致,也就是说功名的获取并不值得追求。
  4. 凤阁位方虚:凤阁象征高位,诗人认为这种地位显得空虚,暗示对权势的失望。
  5. 梁木何摧地:梁木本应支撑大地,但诗人质疑其能否承受,暗示根基不稳。
  6. 泉台欲驾舆:泉台想要驾驭车舆,反映出对高位的渴望与追求。
  7. 来观自燕者:指前来观看的人,可能指士人,也可能是普通人。
  8. 顽懦亦欷歔:懦弱之人不禁感叹,表达出对社会风气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与“风”比喻士人的成长与知识的传播。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反讽:通过对功名、地位的描绘,反映出其背后的虚幻与空洞。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东莱先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对功名与地位的质疑,呼唤士人应当追求真知与内心的丰富,而非浮华的外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滋润与生机。
  • :象征知识与文化的传播。
  • 石渠:象征官场的功名与荣耀。
  • 凤阁:象征高位与权力。
  • 梁木:象征基础与稳固。
  • 泉台:象征对地位的渴望。
  • 燕者:象征士人或文化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雨化三吴士”中的“三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广东
    B. 江苏、浙江
    C. 河南

  2. “凤阁位方虚”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功名的失望
    C. 对财富的追求

  3. “来观自燕者,顽懦亦欷歔”中的“顽懦”指的是怎样的状态? A. 勇敢无畏
    B. 懦弱无能
    C. 聪明能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挽东莱先生》与《登高》:两者均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但《挽东莱先生》更侧重于对个体的怀念与反思,而《登高》则更具悲壮感,反映出对国家与历史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现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解析》 - 研究古诗词的专业书籍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提供对比的文化背景与诗歌形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谢传宣州安道郎中送宣城笔 不睡四首 寄题程元成纷事山居三咏·揽有亭 送黄岩老通判全州 过阊门溪二首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宿乐平县北十里西塘 谢襄阳帅杨侍郎辘轳体 闷歌行十二首 和皇太子梅诗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靣字旁的字 包含跞的词语有哪些 激烈 资礼 见字旁的字 包含皋的词语有哪些 文东武西 棱郭 与物无忤 甘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包含静的词语有哪些 久而不闻其香 包含曹的成语 性三品说 苦打成招 龜字旁的字 包含渌的词语有哪些 清辞丽曲 通行无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