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2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26:00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余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这首诗表达了人心本具良知和性根,若不深入探究事理,心智也可能会迷失。要使内心明净,必须去除外界的杂念和障碍,才能让本性显现。
此诗提到的“良知”与“性根”可以联系到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良知可能被遮蔽。诗中强调除去外界干扰,让内心的本性显现,是回归本真的重要途径。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开篇即指出人心内在的良知,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良知的存在。随后的“若非穷理亦能昏”则警示人们,倘若不去深入思考,心灵将会迷失,无法领悟到真正的智慧。这种对心灵的关切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的自省和内心的修养。
诗的后半部分则进一步阐述了清心寡欲的重要性,强调人心必须摆脱外界的种种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通过“藩蔽开除本体存”,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只有清除外在的阻碍,才能回归真实的自我。这种思想对当代人仍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良知与理性的重要性,提倡清心寡欲,去除外界干扰,以便让真实的自我得以显现。
“良知”在诗中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藩蔽”是指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