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孟子·尽心知性

《孟子·尽心知性》

时间: 2025-04-27 08:26:00

诗句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余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26:00

原文展示: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余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心本具良知和性根,若不深入探究事理,心智也可能会迷失。要使内心明净,必须去除外界的杂念和障碍,才能让本性显现。

注释:

  • :指内心,心灵。
  • 良知:指人内心的善良本性。
  • 性根:指本性,根源。
  • 穷理:深入探究事理。
  • :迷糊,迷失。
  • 物格:物质的界限,外界事物的影响。
  • 余蕴:多余的积累,杂念。
  • 藩蔽:障碍、阻隔。
  • 本体:本性,真实的自我。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良知”与“性根”可以联系到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良知可能被遮蔽。诗中强调除去外界干扰,让内心的本性显现,是回归本真的重要途径。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哲理和情感为主,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省。
  • 创作背景:该诗是在宋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宋代是一个重视理学和人的内心修养的时代,诗人在此背景下探讨心灵与外物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开篇即指出人心内在的良知,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良知的存在。随后的“若非穷理亦能昏”则警示人们,倘若不去深入思考,心灵将会迷失,无法领悟到真正的智慧。这种对心灵的关切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的自省和内心的修养。

诗的后半部分则进一步阐述了清心寡欲的重要性,强调人心必须摆脱外界的种种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通过“藩蔽开除本体存”,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只有清除外在的阻碍,才能回归真实的自我。这种思想对当代人仍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具良知所性根”:人心本有良知,这是其本性之根。
    • “若非穷理亦能昏”:如果不深入探究事理,心智可能会迷失。
    • “心须物格无余蕴”:内心需要去除外界的杂念,保持清明。
    • “藩蔽开除本体存”:排除障碍,才能让真实的自我显现。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藩蔽”来形象地描述外界杂念对内心的影响。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良知与理性的重要性,提倡清心寡欲,去除外界干扰,以便让真实的自我得以显现。

意象分析:

  • 良知:象征内心的善良与智慧。
  • :象征迷失、困惑。
  • 物格:象征外部事物的影响。
  • 藩蔽:象征干扰与障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良知”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外在环境
    • B. 内心的善良本性
    • C. 社会道德
    • D. 个人利益
  2. 诗中提到“藩蔽”是指什么?

    • A. 内心的障碍
    • B. 外界的影响
    • C. 个人的欲望
    •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阳明的《传习录》
  • 朱熹的《四书集注》

诗词对比:

  •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对比,前者强调人性本善,后者则认为人性自私,需要教育和规范。两者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哲学思想。

参考资料:

  • 《朱熹集》
  • 《王阳明全集》
  • 《中国哲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僧舍贻友 华下 寄永嘉崔道融 塞上 新岁对写真 五十 争名 上元放二雉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丁巳重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腐木不可以为柱 泰山盘石 年久失修 科刑 皂裙 包含繞的词语有哪些 选草 玄庐 牛字旁的字 包含门的成语 皮字旁的字 议论风生 耀耀 飞字旁的字 反犬旁的字 人亡邦瘁 犬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