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0:46
封州学东池岁度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
——郑刚中 〔宋代〕
县官所捕的鱼不丰收,捐赠给民众后鱼才渐渐恢复。
一切事物的丰盈和匮乏都有其道理,
大体上,天心怜悯那些不足的人。
老师手持两尺长的槐树杖,
专门教授为周王而来。
每天升堂讲课后,
只怕学校的膳食有尘埃。
池塘里卖鱼的钱来补贴学校的开支,这本是自古以来学宫的传统。
今年张网捕到紫鳞鱼,
卖出的钱是原来的几倍。
青衿学子们摩挲着肚子谈论经史,
笑称东池以前没有这样的场景。
岂能知道老师在东海的某处,
一根鱼竿也不算数给公子。
郑刚中,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关注教育与民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诗写于封州,表现了郑刚中对地方教育和民生问题的关注。通过描述鱼的捕捞与分配,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和民众生活的关怀。
郑刚中的《封州学东池岁度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通过对鱼的描写,揭示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关系。诗中提到的鱼,不仅是生活的必要,也是教育与知识的象征。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地方官员对民众的关怀,体现了“天心怜不足”的人文关怀。
诗中反复提及的“先生”和“青衿”,不仅是对教育者的尊重,也表达了对学生求知的期待,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池针卖钱补司计”,则反映了古代学宫的经济自给自足,显示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诗人在结尾提到的“岂识先生东海头,一竿不数任公子”,则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传统的反思,暗示了知识的传承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阶层,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
全诗围绕教育与民生展开,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与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强调了教育在改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县官渔海鱼不登”中的“鱼”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先生”指的是?
“岂识先生东海头”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些诗作在主题与风格上与郑刚中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