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1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10:45
视予犹子惟君祖,十载为僧意一如。
我出世间常戴笠,相逢涂路忘乘车。
已将文字酬知己,莫惜艰难续父书。
若向长安重献赋,欲寻深隐在匡庐。
你看我就像是你的父亲,十年来我作为僧人心意不变。
我在世间总是戴着斗笠,偶遇在路上忘了乘车。
我已经用文字来报答知己,不惜艰难来续写父亲的书信。
如果能再次向长安献上诗赋,想要在匡庐寻求隐居的深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释今堕,明代僧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或思考了人生的浮沉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并反映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长安”与“匡庐”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台引侄过海幢示赠》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知己情谊的珍重。诗中以“视予犹子”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如父子般的深厚情感,十年的僧侣生涯使他心意如一,未曾改变。
接着,诗人以“我出世间常戴笠”展现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斗笠象征着隐逸与自在,表达了诗人心中向往自由、不受拘束的愿望。在相遇与分享中,诗人不仅忘却了世俗的繁忙,也更深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而“已将文字酬知己”则揭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诗人愿意通过诗歌来回馈知己的厚爱,体现了士人之间的情义与理想。同时,作者不惧艰难,愿意续写父亲的书信,表达了对家族、传统与责任的承继。
最后两句“若向长安重献赋,欲寻深隐在匡庐”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长安象征繁华却也是纷扰,而匡庐则是隐逸与宁静的理想场所,这种对比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渴望,既想追求名利,又向往隐逸生活,展现出诗人的深邃与复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表达,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既渴望文人交往的繁华,又向往隐逸生活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深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用什么象征表达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诗中提到的“匡庐”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酬知己”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