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柘轩

《柘轩》

时间: 2025-05-03 14:36:36

诗句

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饥寒智者非。

出处自然皆有据,不应感念泣牛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36:36

原文展示:

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饥寒智者非。
出处自然皆有据,不应感念泣牛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耕种和桑树的养殖本是我们读书人的责任,但我们也免不了饥寒的困扰,这不是智者所能逃避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依据,不应该为此而感伤,流泪在牛衣上。

注释:

  • 耕桑:指的是种植农作物和桑树,古代读书人往往有这种责任。
  • 智者:指有智慧的人,强调即使是聪明的人也无法逃避生活的困苦。
  • 出处:自然界万物的来源。
  • 感念:感伤和思念。
  • 泣牛衣:牛衣是用牛皮做的衣服,这里用来形容悲伤流泪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侗,宋代诗人,生于士人家庭,致力于文人理想,诗风清新,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柘轩》写于李侗对当时社会的感慨,表达了读书人面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诗歌鉴赏:

《柘轩》是李侗的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他对农耕与读书人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以“耕桑”作为引子,强调了读书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随之而来的“饥寒”却揭示了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接着,诗人引入了“出处自然皆有据”的观念,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存在,提醒人们对生活的不如意应有更为理性的态度。最后一句以“泣牛衣”作结,生动地刻画了悲伤的情景,让人不禁为诗人的感慨而动容。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责任的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耕桑本是吾儒事:强调读书人应承担农耕的责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农抑商。
  • 不免饥寒智者非:揭示了即使是智者也无法逃避生活的困苦,反映了社会现实。
  • 出处自然皆有据:自然的事物有其规律,不可随意更改,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 不应感念泣牛衣:劝诫人们不应因生活的困苦而感伤,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淡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耕桑”与“饥寒”形成对比,突出了诗的主题。
  • 比喻:泣牛衣比喻生活的无奈与悲伤,生动形象。
  • 反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思考,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理性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耕桑:象征着责任与付出,体现了耕作者的辛劳。
  • 饥寒: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牛衣:象征着悲伤与无助,强调了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侗的《柘轩》主要探讨了哪个主题? A. 对自然的敬畏
    B. 责任与生活的困境
    C. 友情与爱情
    D. 战争与和平

  2. 诗中提到的“泣牛衣”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悲伤
    C. 愤怒
    D. 快乐

  3. “出处自然皆有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观点? A. 自然规律不可改变
    B. 自然是美好的
    C. 人应该征服自然
    D. 自然与人无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李侗的诗更加强调责任与无奈,而陶渊明则更偏向于对田园的理想化描述。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李侗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为对李侗《柘轩》的全面解析,涵盖了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背景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古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晓春 元宵 游曲江 灵石道中 半山寺 残春午坐 宫词 石浪庵山楼社集分体分韵得四言人字 黄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义的词语有哪些 遮天迷地 子宫颈 包含佉的词语有哪些 两侧 瘛疭 笘笆 尸字头的字 倒八字的字 廴旁的字有哪些?带廴的汉字大全 蒙师 颐养神性 羊字旁的字 四字头的字 毛字旁的字 兔葵燕麦 知疼着热 虫字旁的字有哪些?带虫的汉字大全 神气扬扬 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