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3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32:18
谫谫群情便,峣峣俗眼惊。
此身无利钝,于国要忠诚。
得力平生学,求仁死后名。
登门非雅素,持论略公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赵沂公的哀悼和对忠诚品德的赞美。诗中提到,世俗的看法往往偏见,而真正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则是无关利益的。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学识和品德在生前虽有用处,但在死后追求的是一种仁德的名声。接待客人时并不讲究礼仪的华丽,而是希望能够保持公正的观点。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后期的文人,他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而闻名。曹彦约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情感,尤其关心忠诚与道德问题。
此诗写于对丞相赵沂公的悼念之际,赵沂公因其卓越的忠诚和才干而深受人们敬重。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对忠诚和正直品德的赞美,并对世俗眼光的反思。
这首诗透过寥寥数语,揭示了忠诚与世俗之间的矛盾。开头的“谫谫群情便,峣峣俗眼惊”便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心的微弱和世俗眼光的高耸,暗示了社会对忠诚的误解和忽视。接着,诗人强调忠诚的纯粹性,认为真正的忠诚并不与个人利益相连,而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道德的坚守。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提及到个人的学识和品德,指出在生前努力学习是有意义的,但死后所追求的名声应当是建立在仁德之上的。这种理想主义的追求,体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期待。同时,最后两句“登门非雅素,持论略公平”则又回归到生活的现实,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实和公正的渴望。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同时也让人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忠诚与道德展开,强调在世俗的眼光面前,真正的忠诚应当超越个人利益,追求仁德的名声。同时,诗人对社会的期待也体现了对公正与真实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谫谫群情”意味着什么?
诗人认为忠诚与什么无关?
“持论略公平”指的是什么?
《春望》与《故丞相忠定赵沂公挽章三首》都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但前者更为悲壮,后者则更为理性与清晰。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杜甫的悲愤与曹彦约的理性思考相辅相成,展示了不同层面的忠诚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