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出塞 一

《出塞 一》

时间: 2025-07-27 08:07:15

诗句

高秋白露团。

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

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

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

流水冻桑干。

烽微桔槔远。

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

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

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

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

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

辛苦刺楼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07:15

原文展示: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白话文翻译: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白露凝结成团。上将率领军队离开长安。塞外的尘沙使得天空暗淡,陇头的风月带来寒意。随风飘转的蓬草跟随在马蹄之后,飞霜落在剑尖上。云层厚重,遮蔽了代郡,流水冻结在桑干河上。烽火微弱,桔槔显得遥远,桥梁高峻,辘轳难以攀爬。从军的多是恶少,召募的都是有才能的官员。在堤坝上埋伏时,战鼓静卧,疑兵突然解下马鞍。在柳城擒获冒顿,长坂接纳呼韩邪。接受投降后再次筑城,燕然山已经重新刻石记功。还嘲笑傅介子,辛苦地去刺杀楼兰王。

注释:

  • 高秋:指秋高气爽的季节。
  • 白露团:白露凝结成团,形容秋天的景象。
  • 上将:指高级将领。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今陕西西安。
  • 塞下:边塞地区。
  • 陇头:指陇山,位于今甘肃一带。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行军的艰辛。
  • 代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蔚县一带。
  • 桑干:桑干河,流经今河北、山西等地。
  • 烽微:烽火微弱,指边疆的警报。
  • 桔槔:古代的一种汲水工具。
  • 辘轳:古代的一种起重机械。
  • 材官:有才能的官员。
  • 伏堤:在堤坝上埋伏。
  • 疑兵:假装有兵力,以迷惑敌人。
  • 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朝阳。
  • 冒顿:匈奴单于的名字。
  • 呼韩:指呼韩邪单于,匈奴的领袖。
  • 燕然: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 傅介子:汉代名将,曾刺杀楼兰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隋朝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和军事征战为题材,风格雄浑豪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边疆的艰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出征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将士们出征的艰辛和边疆的荒凉。诗中“高秋白露团”一句,既点明了季节,又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的“尘沙塞下暗”和“风月陇头寒”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荒凉的边塞之地。诗中的“转蓬随马足”和“飞霜落剑端”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行军的艰难和战士的英勇。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秋白露团”:描绘秋天的景象,白露凝结成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上将出长安”:指出高级将领率领军队离开长安,开始了边塞的征程。
  • “尘沙塞下暗”:边塞地区尘沙飞扬,使得天空暗淡,象征着边疆的荒凉和艰苦。
  • “风月陇头寒”:陇头的风月带来寒意,加深了边塞的凄凉感。
  • “转蓬随马足”:随风飘转的蓬草跟随在马蹄之后,比喻行军的艰辛。
  • “飞霜落剑端”:飞霜落在剑尖上,形象地表达了战士的英勇和边塞的寒冷。
  • “凝云迷代郡”:云层厚重,遮蔽了代郡,象征着边疆的封闭和孤立。
  • “流水冻桑干”:流水冻结在桑干河上,加深了边塞的寒冷和荒凉。
  • “烽微桔槔远”:烽火微弱,桔槔显得遥远,象征着边疆的警报和边民的艰辛。
  • “桥峻辘轳难”:桥梁高峻,辘轳难以攀爬,表达了行军的困难。
  • “从军多恶少”:从军的多是恶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边疆的艰苦。
  • “召募尽材官”:召募的都是有才能的官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 “伏堤时卧鼓”:在堤坝上埋伏时,战鼓静卧,象征着战争的紧张和将士的机智。
  • “疑兵乍解鞍”:疑兵突然解下马鞍,表达了战争的变幻莫测。
  • “柳城擒冒顿”:在柳城擒获冒顿,象征着战争的胜利。
  • “长坂纳呼韩”:长坂接纳呼韩邪,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 “受降今更筑”:接受投降后再次筑城,象征着和平的巩固。
  • “燕然已重刊”:燕然山已经重新刻石记功,表达了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荣耀。
  • “还嗤傅介子”:还嘲笑傅介子,辛苦地去刺杀楼兰王,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转蓬随马足”和“飞霜落剑端”,形象地表达了行军的艰辛和战士的英勇。
  • 拟人:如“凝云迷代郡”,云层被赋予了遮蔽的动作,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将士出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高秋白露团:秋天的景象,营造凄凉氛围。
  • 尘沙塞下暗:边塞尘沙,象征荒凉和艰苦。
  • 风月陇头寒:陇头风月,加深凄凉感。
  • 转蓬随马足:行军艰辛的比喻。
  • 飞霜落剑端:战士英勇和边塞寒冷的象征。
  • 凝云迷代郡:边疆封闭和孤立的象征。
  • 流水冻桑干:边塞寒冷和荒凉的加深。
  • 烽微桔槔远:边疆警报和边民艰辛的象征。
  • 桥峻辘轳难:行军困难的表达。
  • 从军多恶少:社会动荡和边疆艰苦的反映。
  • 召募尽材官: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 伏堤时卧鼓:战争紧张和将士机智的象征。
  • 疑兵乍解鞍:战争变幻莫测的表达。
  • 柳城擒冒顿:战争胜利的象征。
  • 长坂纳呼韩:和平愿望的表达。
  • 受降今更筑:和平巩固的象征。
  • 燕然已重刊:战争胜利和将士荣耀的表达。
  • 还嗤傅介子: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秋白露团”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上将出长安”中的“长安”是古代中国的哪个城市? A. 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南京

  3. “转蓬随马足”中的“转蓬”比喻的是什么? A. 行军的艰辛 B. 战士的英勇 C. 边塞的荒凉 D. 战争的胜利

  4. “飞霜落剑端”中的“飞霜”象征的是什么? A. 战士的英勇 B. 边塞的寒冷 C. 战争的胜利 D. 和平的愿望

  5. “还嗤傅介子”中的“傅介子”是谁? A. 汉代名将 B. 匈奴单于 C. 边塞诗人 D. 古代文人

答案:

  1. C. 秋天
  2. B. 西安
  3. A. 行军的艰辛
  4. B. 边塞的寒冷
  5. A. 汉代名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展现了边疆的艰苦和将士的英勇。
  • 杜甫《兵车行》: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薛道衡《出塞》:两者都以边塞为背景,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注重对战争的描写,而薛道衡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
  • 杜甫《兵车行》与薛道衡《出塞》:两者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但杜甫的诗更加注重对战争的批判,而薛道衡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全宋诗》: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收录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即事十首 七月二十日自瀑上先归方寺丞遣诗夸雷雨之壮 杂咏一百首·韩非 道傍松一首 六言吾首赠李相士景春 闻何立可李茂钦讣二首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 叙伦五言二十首 又六言二首 书事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五陵英少 螳臂当车 不知世务 缀意 地北天南 蹶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头的字 日字旁的字 足字旁的字 桴苡 香池 玄字旁的字 四字头的字 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劈劈啪啪 惊涛怒浪 乔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