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4:07
《道傍松一首》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入闽多古松,夹道疏复密。
未尝识兵火,既久蔽云日。
蠢兹惰游民,深夜腰斧出。
斸根取脂肪,窃负如鬼疾。
譬诸人刖趾,僵仆立可必。
供君一瞬光,夭彼千岁质。
暴殄圣垂诫,樵采官著律。
徼吏嗜鸡豚,熟视不诃诘。
登高抚逵路,巨干日萧瑟。
哀哉暑行人,暍死谁汝恤。
闽地有许多古松,夹道而立,疏密相间。
它们从未经历过战争,长久以来遮蔽着云日。
那些懒惰的游民,深夜拿着斧头出门。
砍下根部取油脂,像鬼一样迅速地窃取。
比作人被割去脚趾,僵硬地立着也必定如此。
为了你一瞬的光亮,毁去它们千年的价值。
肆意践踏圣人的教诲,砍伐的官吏也在法令之下。
那些官吏贪恋鸡豚,熟视无睹不加诘问。
登高望远,沿路抚摸着巨大的树干,日光下显得萧瑟。
哀哉,行在炎热中的人,谁来怜惜你?
刘克庄,字景熙,号广平,宋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格高峻,常以抒发志向、忧国忧民为主。刘克庄的一生经历了动荡的政治局势,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道傍松一首》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砍伐古松这一现象的忧虑,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切和对人类行为的批判。此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松树的遭遇,隐喻人们的境遇。
《道傍松一首》以道旁的古松为切入点,揭示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悲哀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漠视。诗中通过描绘古松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同时借古松的遭遇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无情与贪婪。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古松的安静与宁静,后面则通过对“惰游民”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的掠夺与对传统的忽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蕴含着对古树的惋惜与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松的生存状态,揭示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悲哀,表现出对人类行为的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诗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古松”象征了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惰游民”主要指的是__。
判断题:诗人对砍伐古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判断是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