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20
夜闻子规
作者: 王建
子规啼不歇,到晓口应穿。
况是不眠夜,声声在耳边。
夜晚听见杜鹃的啼鸣声不停,到天亮时仿佛要将我的耳朵穿透。更何况这是个不眠的夜晚,声声啼叫在耳边回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杜鹃鸟在中国诗歌中常象征离别与哀伤,因其叫声“子规”与“子归”谐音,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此诗通过杜鹃的啼鸣,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作者介绍: 王建(约750年-835年),字子建,唐代诗人,曾任职中书省。王建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王建的中年。他身处的社会背景中,战乱频繁,民生艰难,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感受到孤独与无奈,杜鹃的啼鸣恰好映射了他内心的感受。
《夜闻子规》是一首充满孤独感的诗。诗中通过对夜晚里杜鹃鸟不停啼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烦闷与无奈。杜鹃在古诗词中常常与思念、离别等情感相联系,王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意象,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但情感却十分浓厚。诗人用“啼不歇”来强调杜鹃叫声的持续,进一步引出“到晓口应穿”,不仅描绘了声音的尖锐,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安。最后一句“况是不眠夜,声声在耳边”,将孤独无眠的状态与杜鹃的啼鸣紧密联系,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也加深了抒情的力度。
王建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通过简单的自然描写,传达出深远的情感,使其成为唐诗中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杜鹃鸣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出对故人的思念与生活的苦闷。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子规啼不歇”中的“子规”指的是什么鸟?
诗中提到的“不眠夜”意味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建的《夜闻子规》与李白的《静夜思》均通过夜晚描写抒发思乡之情,但王建更侧重于对声音的描绘与内心的孤独,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出唐诗的丰富多样。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