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8:43
衣缁发可梳,云外卓庵居。
佛换新花供,幡拈古偈书。
删松容径竹,种茗间园蔬。
为应诸方供,山房尽日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的生活场景:他身着缁衣,头发可以梳理,居住在高处的庵堂中。庙里的佛像前新换了花供奉,风中飘扬的幡上书写着古老的偈语。他清理松树,修整竹林,种植茶叶和园中的蔬菜。为了响应各方的供奉,他的山房在日间显得格外宁静空旷。
作者介绍:姚镛,字若水,号东山,南宋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田园诗闻名。其作品多反映隐逸生活的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姚镛隐居生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头陀庵》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禅宗精神的理解。诗中描绘的图景宁静而和谐,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开头的“衣缁发可梳”不仅展现了修行者的身份,也暗示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坚持与克制。接下来的“云外卓庵居”描绘了庵堂高耸于云端,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暗示了修行者的理想境界。
“佛换新花供,幡拈古偈书”则将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显示了修行者对佛教的虔诚。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现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删松容径竹,种茗间园蔬”,这些细节不仅让人感受到一种田园诗的美感,也传达了修行者的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景象和修行者的清心寡欲,展示了一个理想的隐士生活,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和谐。这种生活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既是对物质生活的超越,也是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隐逸的生活,表达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衣缁”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僧侣的衣服
C. 一种饮料
答案:B
诗中提到的“卓庵”位于何处?
A. 山脚
B. 云外
C. 河边
答案:B
“为应诸方供”中“应”的意思是?
A. 遇到
B. 回应
C. 需要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两首诗都表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头陀庵》更强调宗教信仰的生活,而《鹿柴》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