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1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13:36
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
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
在邺城,曹操和刘备的气概已尽,江东的谢家诗韵依然高远。
如果从华实的标准来评定诗歌的品位,恐怕吴侬的诗人无法得到锦袍(象征高贵的地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叔达,号天游,金朝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风豪放,常以历史典故、人物为题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元好问在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背景下,表达了对历史豪杰的敬仰以及对当时文人状况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曹操、刘备与江东谢家诗韵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文人气质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气尽豪”与“韵尤高”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延续。曹刘二人的气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而江东的谢家却以其诗韵依然高远,昭示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影响力。
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评诗的标准,华实的标准意味着诗词不仅要华丽,也要有实质的内容。元好问在此点出,吴侬(即当时南方的诗人)可能在这一标准下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可,这不仅是对当时文人地位的反思,也隐含着对文人应具备的素养与气质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独到见解。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文人气质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当下文人状况的忧虑。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曹刘”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华实”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锦袍”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对比李白与元好问的作品,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追求,但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而元好问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当时文人状况的不满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