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0:50
故国兵火馀,壤地日窘蹙。千里无鸡豚,遗祸及草木。
火攻阨焚巢,云栖急新卜。尺地无寸荄,山腰见茅屋。
小径卧修蛇,萦迂绕山麓。垂杨剪孙枝,封殖勤养育。
正须清阴成,门巷森诘曲。微风恼春絮,细雨滋浅绿。
悲凉听残蝉,徙倚扪饱腹。种德须百年,种木十年足。
十年吾巳老,光景日夜速。吾事倘复济,亦足快所欲。
何必羡张绪,风流标简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国战乱的忧伤与对未来的期待。故国经历了战火,土地日渐贫瘠,千里之内没有鸡猪等家畜,灾祸波及到草木。
火焰攻击使鸟巢被焚,云上栖息的地方也急需重新安置。寸土寸草难寻,山腰处可见茅屋。
小路上蜿蜒着修长的蛇,环绕在山脚下。垂柳的枝条被剪去,辛勤地栽种与养护。
必须要等到清阴成荫,门前巷子才会显得深邃曲折。微风拂动着春天的絮,细雨滋润着初生的嫩绿。
悲凉的声音中听到残蝉,倚靠着摸索着填饱肚子。种下美德需要百年,种下树木十年就足够。
十年我已衰老,光阴迅速流逝。如果我的事业能够复兴,也足够让我满足所欲。
何必羡慕张绪那样的风流人物,浮华的标本与简牍。
周紫芝,字子渊,号紫芝,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尤以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诗创作于正月二十九日,正值春回大地之际,诗人借种柳之举,寄托对故国的忧虑与重建的希望。经历战乱的故乡,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和期盼。
《正月二十九日种柳三十五株》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希望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故国战火后的荒凉,展现了对家园的深切怀念。开篇以“故国兵火馀”引入,直接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当下困境的感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荒凉的景象,诸如“千里无鸡豚”、“尺地无寸荄”,以此反映出战乱带来的惨痛后果。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垂杨剪孙枝,封殖勤养育”,表达了对重建家园、恢复生机的渴望与努力。柳树的栽种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萌芽,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有对故国悲惨现状的深刻反思,也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希冀与坚韧。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复苏,更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歌通过对故国战乱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重建的渴望,强调了生命的韧性和美德的长久价值。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诗人始终如一地相信,努力与坚持终将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柔韧与生机,春天则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重建家园的期待与努力。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垂杨”指的是什么?
诗中“种德须百年,种木十年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