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6:21
杂咏 烛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杏梁宾未散。
桂宫明欲沉。
暧色轻帏里。
低光照宝琴。
徘徊云髻影。
的烁绮疏金。
恨君秋月夜。
遗我洞房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杏树下的酒席尚未散去,桂花的香气在夜色中愈加浓郁。淡淡的光线透过轻薄的帷幕,照耀着精美的琴弦。诗人看到云髻的影子在屋中徘徊,烛光轻轻闪烁,似乎在映衬着金色的纱帘。诗人在这个清冷的秋夜,心中充满惆怅,思念着远方的君子,感到自己被遗弃在阴暗的洞房之中。
谢朓(约464年-499年),字景仁,南朝梁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擅长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这首《杂咏 烛》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动乱,诗人借助烛光与秋夜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爱情的思念。
《杂咏 烛》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展现了谢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切表达。诗的开头用“杏梁宾未散”引入,营造了一种宴席未散,余温尚存的氛围,随后“桂宫明欲沉”则暗示了夜幕降临,桂花的香气愈加浓烈,象征着思绪的缭绕和对往昔的追忆。接下来的“暧色轻帏里”与“低光照宝琴”二句,采用了细腻的意象,烛光透过轻薄的帷幕,照亮了宝贵的琴,暗示着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随着“徘徊云髻影”的出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更加生动,女子的影子在烛光中徘徊,令人产生一种未完成的情感,似乎是对爱人深切的怀念。最后两句“恨君秋月夜,遗我洞房阴”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与对孤独的感叹。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和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
《杂咏 烛》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谢朓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桂宫”象征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