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7:08
我欲渡螺江,螺女不可遇。
人知子夜来,不知子夜去。
我想要渡过螺江,但螺女却无法相遇。
人们知道子夜来了,却不知道子夜已经离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郑善夫,明代诗人,其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清新,往往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郑善夫的某个特定时期,可能是在他经历孤独或思考人生时创作的,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种孤独而美好的情感。诗人欲渡过螺江,却无法与象征美好的螺女相遇,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此处的“螺女”不仅是自然的化身,也是人类心中渴望追求的美好事物。接着,诗人提到“子夜”,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反映人生的无常。明明“子夜”来了,但却又不知何时离去,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令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从形式上看,诗歌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整体来看,诗歌通过意象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思考与哲理。诗中那种既想追寻又难以触及的境界,恰如人世间的种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想要渡过哪个江?
诗中提到的“螺女”象征什么意思?
诗句“人知子夜来”的含义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中同样有对美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更加强调对亲情的思念与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美好与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