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4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49:04
负郭檐楹古道场,山形连接楚人黄。
千寻宝刹留幡影,万里沧波对练光。
问膳香兰无复日,沾襟青血自成行。
才收英器还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
背靠着古老的道场,山形如同连接着楚地的黄河。
千寻的宝塔留下了幡影,万里波涛映照着练光。
问起膳食香兰已经不再,沾满衣襟的青血自成行。
刚刚收起英器还在途中,三昧高僧对我忙碌的样子微笑。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融入,常以自然景物和宗教意象结合,表达内心的追求与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道场,可能是在追悼或纪念已故亲人时写就,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生死、佛教信仰与人生感悟之间的思考与感慨。
这首诗以道场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观与宗教意象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佛教哲理的理解。首句“负郭檐楹古道场”,描绘了道场的静谧与古老,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接着的“山形连接楚人黄”将视野从道场延展到更广阔的自然,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中的“千寻宝刹留幡影,万里沧波对练光”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展现了寺庙的神圣与自然的广阔,进一步强调了修行与思索的重要性。尤其“练光”一词,寓意着修行者在追求真理与内心光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努力。
“问膳香兰无复日”一句,体现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失落,而“沾襟青血自成行”则暗示着不易的修行之路,诗人似乎在思考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两句“才收英器还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表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尊重与对自我忙碌的反思,暗示着在追求内心平静之前,世俗的忙碌依然是难以避免的。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命、信仰和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兼具了自然与人文的意蕴。
整首诗通过古道场的描写与对自然景观的咏叹,展现了对生命、信仰与内心平静的深刻思考,渗透着对人生的感慨与对修行的执著追求。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千寻宝刹留幡影”中的“宝刹”指的是什么?
诗中“问膳香兰无复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比较葛胜仲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与内心的探索,而后者则以壮丽的景色激发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