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1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1:42
辛弃疾的《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
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
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
人们说歌舞是最合适的,但上天却只让画画入人心。
喧闹的鼓声让人想要倾听,却不应把花枝紧握。
哪里有那娇弱的魂影,往日的柔情软语。
有时在醉酒中呼唤你的名字,却被旁人笑问。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词中的“丹青”可以引申为艺术的象征,反映出作者对渲染美好情感的追求。古代诗词中常有“歌舞”与“绘画”的双重意象,将情感与艺术结合,暗示人间美好事物的渺小与脆弱。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军事家,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他的词风豪放,情感丰富,常以豪迈的气概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著称。辛弃疾在词中多表达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具有强烈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难深重。辛弃疾作为一个士人,目睹国家的衰弱,心中充满忧虑,同时又希望通过艺术与歌舞来抒发情感,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辛弃疾的《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通过对歌舞与绘画的描写,反映了他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开头两句“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揭示了人们对欢快歌舞的向往与追求,但现实却是上天只让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入人心,暗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接下来的“喧天画鼓要他听”一方面描绘了热闹的场景,另一方面却暗示了这种热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孤独与无奈。“把著花枝不应”则更进一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又无法真正拥有的心情。
最后几句“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在醉酒中对美好爱情的呼唤,却因旁人的嘲笑而感到无奈与孤独。这种情感的对比,展现出辛弃疾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歌舞与绘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奈,反映出对爱情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情感与艺术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丹青”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卿卿”主要指的是谁?
诗的主题主要是在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都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比如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表现的是对失去的爱情的怀念,情感上更为细腻,而辛弃疾则更注重表达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