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老境

《老境》

时间: 2025-05-06 01:55:44

诗句

发白未及童,齿摇未及脱,正如一席饮,烧烛将见跋。

溪山环草舍,霜露侵布褐。

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

宁将垂老耳,更受世事聒?

匡庐入我梦,行已寄瓶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44

原文展示:

老境
作者: 陆游 〔宋代〕

发白未及童,齿摇未及脱,
正如一席饮,烧烛将见跋。
溪山环草舍,霜露侵布褐。
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
宁将垂老耳,更受世事聒?
匡庐入我梦,行已寄瓶钵。

白话文翻译:

白发还未完全显现,牙齿摇晃却没有掉落,
就像一场宴饮,烛光快要熄灭。
小屋四周环绕着溪水和山峦,霜露浸透了我那件粗布衣裳。
尽管我的文章是自我努力而成,但如今也已是强弩之末。
我宁愿在老年时,耳边不再受世俗喧嚣的打扰。
匡庐山的美景常常进入我的梦中,我的行囊已经寄托在酒瓶与钵盂之间。

注释:

  • 发白:指头发变白,象征年老。
  • 齿摇未及脱:牙齿虽然松动,但尚未掉落,暗示身体的衰老。
  • 一席饮:指一场宴席,表示短暂的快乐时光。
  • 烧烛将见跋:比喻时间的流逝,烛火即将熄灭。
  • 溪山环草舍:描绘环境,表示诗人居住的地方。
  • 霜露侵布褐:霜露浸透了粗布衣裳,暗指生活的艰辛。
  • 强弩末:比喻力量减弱,指诗人的创作能力已不如往昔。
  • 垂老耳:指老年时的状态,表达一种无奈情绪。
  • 匡庐:指匡庐山,代表诗人向往的自然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深沉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与金朝的对抗,忠贞报国的情怀贯穿其一生。

创作背景:这首《老境》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衰老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厌倦。

诗歌鉴赏:

《老境》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透过诗人对老年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宁静。诗的开篇通过“发白”与“齿摇”,描绘了老年特征,仿佛在告诉读者,岁月无情,人的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而“正如一席饮,烧烛将见跋”则用宴席和烛光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宴席的欢乐终究会结束,正如生命的烛火终会熄灭。

接下来,诗人通过“溪山环草舍,霜露侵布褐”展现了他居住环境的自然美,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艰辛。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些许的安慰,但生活的现实却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心。

“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省与感慨,反映出他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最后的两句“宁将垂老耳,更受世事聒?匡庐入我梦,行已寄瓶钵”则是诗人对世俗喧嚣的拒绝,他宁愿沉浸于梦境与自然之中,寄情于山水,远离世俗的纷扰。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表现了诗人对老年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发白未及童:诗人用发白来象征老年,但他仍然保留着童年时期的纯真。
    2. 齿摇未及脱:此句反映身体的衰老,牙齿虽松动但未掉落,意味着身体的某种坚持。
    3. 正如一席饮,烧烛将见跋:宴席的短暂与烛火的即将熄灭,暗示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4. 溪山环草舍:描绘了诗人周围自然环境的宁静,暗示诗人向往自然生活。
    5. 霜露侵布褐: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洗礼,这一细节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6. 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自我努力的创作能力已近尾声,表达了对创作的感慨。
    7. 宁将垂老耳,更受世事聒?: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
    8. 匡庐入我梦,行已寄瓶钵:最终回归自然与梦境,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烧烛将见跋”比喻生命的短暂。
    • 对仗:整首诗在节奏上有较好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匡庐”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老年生活展开,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烛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溪山: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象征诗人内心向往的理想生活。
  • 霜露: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现现实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境》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陆游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发白未及童”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年轻
    • B. 衰老
    • C. 快乐
    • D. 忧伤
  3. “匡庐入我梦”中的“匡庐”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诗人家乡
    • C. 一种生活方式
    • D. 一种情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忧国忧民。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对生活有深刻的思考,但陆游更倾向于自然的宁静,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国家命运。

参考资料:

  • 书籍:《陆游诗文集》、《宋诗三百首》
  • 文章:关于陆游的生平与作品分析的学术论文。

相关查询

西江月 十五夜雨 西江月 西江月 喜雨 西江月·强调朱粉对菱花 西江月 重读《严霜诗词钞》再题 西江月 其三 春恨 西江月 其二 西江月 西江月 其十七 韩亨道席上次方孚若韵 西江月(走笔因宋九韵示黄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旡字旁的字 饱开头的成语 挑精拣肥 蝉衫麟带 攻城略地 破产荡业 爿字旁的字 矛字旁的字 壮胆 车字旁的字 省道 芵明 略不世出 人字头的字 压良为贱 通勤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