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6:0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6:03:07
贺新郎(罗浮作)
作者: 葛长庚 〔宋代〕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亦合同萧散。上帝近,永容懒。
醉酒中见到千山的面貌,晚晴时初蝉的鸣声还未结束,远处鸟声依然悠远。我知道仙人长住的丹灶在此,陈年的灰烬尚且还有余温。但我只担心松树会枯萎,石头会崩裂。笑问年华是否不会改变,那又如何洞中笙箫的声音断绝?我还在心里思念着,归去的时光已晚。千山万壑间猿啼声此起彼伏。每一次思量都让我懊恨不已,每一次都让我泪眼模糊。岂是我自己没有仙人的气骨,只是被红尘牵绊。希望能够分得这烟霞的一半。往日的朱仙和葛老,更有黄老也一同潇洒。上天如此接近,永远懒得追求。
作者介绍:
葛长庚,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他在词作中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自然与灵性追求的时期,表达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世俗繁华的思考。
这首《贺新郎(罗浮作)》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与深沉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篇的“醉见千山面”,勾勒了一个醉意朦胧、山水相连的画面,既有视觉的美感,又透出一种轻松和洒脱。随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的细腻刻画,表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
在诗的中段,诗人提到“仙人丹灶”,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然而“松枯石烂”的担忧则反映了对生命脆弱与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此处显现出一种对自然悠久生命力的向往,同时又对现实的无奈感到懊恼。
结尾部分的“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似乎是在自我反思,承认自己虽有追求,却受限于世俗的羁绊,无法完全实现理想中的生活。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情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无奈之间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醉见千山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红尘”在诗中指代什么?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