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4:34
观放鹞子
白皙少年子,秋郊臂苍隼。
日暖饥目开,风微双翅紧。
草际鸣鹑惊,蒿间黄雀窘。
下鞲诚必获,得俊还复哂。
碎脑此非辜,食肉尔何忍。
取乐在须臾,我心良恻悯。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白皙的少年,在秋天的郊外放飞苍鹰。温暖的阳光下,他的眼睛因为饥饿而睁得大大的,微风中他紧紧握住双翅。草丛中的鹑鸟受到惊吓,蒿草间的黄雀则显得十分窘迫。若是放弦箭,必定能够捕获猎物,得到俊鸟后他还会露出笑容。可是,打碎小鸟的脑袋,这实在是太残忍了,吃肉又何必如此狠心呢?寻求乐趣在于瞬间的快感,而我心中却充满了怜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典故,但可理解为一种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同情。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冠卿,号东皋,宋代诗人,官至太常博士。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淡雅,常关注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的郊外,梅尧臣通过观察少年放鹰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
《观放鹞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少年放鹰的场景,既有对自然的生动刻画,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诗的开头,白皙的少年与苍鹰的形象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活泼与力量。在温暖的阳光下,少年因饥饿而睁大眼睛,显示出他对捕猎的渴望与紧张。紧接着,诗人描绘了草丛中的鸟儿被惊吓的场景,暗示着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与残酷。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对捕猎行为的反思。虽说捕获猎物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与此相对的是对生命的无情摧残。最后,诗人以“我心良恻悯”结束,表达了对生命的同情与怜悯,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思考。整首诗在细腻的观察中融入了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性、自然与道德的深刻洞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少年放鹰场景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脆弱,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少年放飞的是哪种鸟?
a) 黄雀
b) 苍隼
c) 鹑鸟
诗人对捕猎的态度是?
a) 赞成
b) 中立
c) 反对
诗中的“我心良恻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憎恨
c) 怜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