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3:01
题燕士李叔成静怡精舍
作者: 宋沂 〔元代〕
守道岂忘世,脉脉重端居。
旷怀不可极,清风生太虚。
寂寂独无营,欣欣常有馀。
童子启窗户,昼读孔氏书。
窅然在隘巷,时来长者车。
问我何栖迟,东陵未丘墟。
矧伊幽州士,胡为卧空庐。
答云各有志,素丝尚匪污。
相从赋黄鸟,驾言歌白驹。
凤兮或来下,愧彼狂接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与思考。守护道理的人怎能忘却世俗,然而我却沉静地在这里居住。心胸开阔的境界是无法达到的,唯有在浩瀚的虚空中感受清风徐来。孤独而无所营求,内心却常常充盈着喜悦。一个小童打开窗户,白天在读孔子的书。隐居的地方在狭小的小巷中,偶尔会有长者的车经过。有人问我为什么栖迟于此,东陵的土丘尚且未成荒废。何况我是幽州的读书人,为什么要躺在这空旷的茅屋中?我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清白的丝绸并没有沾染污垢。我和朋友们共赋黄鹂的诗篇,驾车吟唱白色的骏马。凤凰啊,也许会来降临,面对那狂放的接舆我感到惭愧。
作者介绍:宋沂,元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元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隐居生活与个人理想,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自身志向的坚守。开头两句“守道岂忘世,脉脉重端居”便表明了诗人对道义的坚守与内心的沉静,展现了他对理想状态的渴望。接下来的“旷怀不可极,清风生太虚”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开阔与宁静。
诗中对自然的描写,如“童子启窗户,昼读孔氏书”,既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重视,也传达了一种简朴生活的理想。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诗人把读书与隐居生活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理想的文人生活状态。
后面几句的问答则更为深刻,诗人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志向,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这种自我肯定的态度,使得诗歌在表达隐士情怀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最后两句“凤兮或来下,愧彼狂接舆”则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与现实中的无奈相结合,表现了他对追求理想状态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淡泊。整首诗在清新中透出深邃的哲思,展现了元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个人志向的坚守,反映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淡泊态度,同时也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童子启窗户,昼读孔氏书”中,童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接舆”指的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